国外农业现代化借鉴研究

时间:2022-10-08 02:11:54

国外农业现代化借鉴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对农业现代化概念内涵不断更新、充实和演进的过程进行了理论归纳,并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描述了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动力。在对世界有代表性国家农业现代化条件和模式进行充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模式选择和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国外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5-0112-06

在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受自然禀赋、制度和非制度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是农业现代化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例如土地制度的变革、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乡经济的交流、农业政策的调节、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等,农业现代化先行国家或地区与后行者并无根本区别。因此,分析、研究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具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历程与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进程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

1、世界农业现代化概念的演变

根据世界农业现代化概念及内涵认识的演变过程,可归纳、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结合概念上的农业现代化。较早时期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局限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结合,形成以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为主要标志的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第二阶段:现代科技武装的农业与社会的有机融合。既要采用现代工业先进的物质技术,也要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实现社会化,使农业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的社会化分纵向社会化和横向社会化两种。纵向社会化首先是指农户、农场同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之间通过合同,把农业生产纳入加工、销售的需要。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业的产业化。农业的横向社会化主要是指农民联合组成合作社之类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农民组织,摆脱分散、孤立的状态,形成有序分工,有效整合的格局。第三阶段: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农业现代化概念中增加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着眼于食品的安全健康,着眼于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着眼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2、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历程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进程来看,主要是沿着两条技术轨道进行的。一是大量采用节约劳动的农业机械以替代繁重劳动的农业机械化,它以美、加等国为代表,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走的也是这条路。二是通过大量增加施用化肥,采用优良品种以及使用精耕细作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道路,它以日本和欧洲大陆国家较为典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是从19世纪末开始进行,并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60年代。这一进程,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半机械化阶段、主要田间作业机械化阶段和全盘机械化阶段。

3、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有四个:一是市场力量。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在全社会配置资源。同时,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赚取利润。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其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销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二次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先后都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农业研究机构。农业科研成果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它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一般都地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90%。三是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公司农场、公司+农户、合作社三种组织形式,其中尤以合作供销最为普遍、比重最大,较好解决了小生产者与大市场的矛盾。四是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政府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中外农业现代化条件比较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对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条件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条件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吸取经验,少走弯路。应当承认,就农业现代化的条件而言,我国和西方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在社会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远比不上美、加、澳等国优越。美国可耕地面积1.9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0.4%,人均0.71公顷,农业劳力平均占有耕地85.4公顷。中国可耕地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3.54%,人均仅0.1公顷,按农业劳力计算的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37公顷。美国人均占有耕地是中国的7.1倍,农业劳力平均占有耕地则是中国的231倍!美国淡水的占有量也是我国的4倍。森林覆盖率23%,高出中国约10个百分点,是维护生态环境和农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其次,西方的农业现代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基础上推进完成的。强大的工业经济基础不仅可以大批吸纳农村劳动力,支农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的政策性财政扶持,在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均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况且,西方国家农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压力原本就比我们小得多。美国的情况自不必说,就日本为例,1945年前后,其农业劳动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为48%左右,比我国1999年(50%)的该比例还低。日本农业现代化起步的20世纪60年代初,农业劳动人口的比重为40%,在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的1970年,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已下降为19.7%。也即日本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10年时间里,农业劳动人口减少了50%还多。而我国在1952-1999年的47年中,农业劳动力比重才从83.5%缓慢地下降到50.1%。更严峻的问题是直到1991年,我国农业劳动总量才停止增长,并呈现缓慢下降,但1999年农业劳力总量却又比1998年增长1.5%。

第三,国民经济运行体制上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有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历史,早已建立起规范的国内统一市场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使农业的发展既可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可寻求法律的保障。而我国则刚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市场发育程度低,法制不健全,远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规范化市场体系,这就给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第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时,各类现代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已经相当发达,经营规模较大,同类企业间(行业)联合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都很高,早已作为市场主体融于市场经济中,其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和行为方式同市场环境相适应。而我国

的农业现代化是产生在小农户家庭经营的环境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行为方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第五,农业教育、科研及农技推广水平的差异。西方国家政府历来重视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如1960年以后,法国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以高等、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业余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教育,提高了农民素质。现在的法国农民一般都具有农业技术高中或农业专科大学的文化程度,他们有文化、懂科学、善经营,对发展本国农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法国还建立了数量众多的不同类型的农业研究机构,拥有大批的农业科技人员。西方国家在注重农业科研开发的投入之时,亦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使农业科研教育与成果转化应用相结合,从而有利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针对农民的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农村中的青壮劳力绝大多数或从事非农产业,或成为进城打工的流动大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为老人和妇女,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农业科研与推广也存在与实际相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第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差异。西方国家工业化完成后,政府便在强大财力支持下,通过各种途径对农业实施保护。如法国政府早就确定的发展农业的政策、目标,并投入巨额资金,国家还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低价土地,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制,鼓励农民安心务农。从政府对农民收入的支持比例看,美国为20%、欧盟为34%、日本为58%,中国仅为6%。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比较

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一般将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化划分为北美、日本、欧洲、印度等几种主要模式,尤以北美模式和日本最为典型。由于人少地多,美国主要是通过农业机械化和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此相反,日本为了解决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问题,选择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资本大量投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1、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

美国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代化的装备与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高效率的管理,创造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其一,技术创新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大大刺激了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的发展。广泛运用农业机械,不仅弥补了劳动力短缺,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剩余的供给能力。其二,土地大规模经营是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美国农场分为家庭农场、合股农场和公司农场三大类,其中家庭农场占全部农场总数的90%以上,其农产品销售量占美国的70%以上。其三,政府的农业政策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有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政策、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政策等。其目标是稳定、保护农业和农民正常利益,保证消费者得到可靠的供应,维护市场秩序。其四,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体系的作用。在美国的家庭农场和农资市场、农技市场、农产品销售市场之间,有着完善的服务体系,其主体是合作社,完全由农民自发联办,主要活跃在流通及农产品初加工、储运环节,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在一起。类似于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2、日本农业现代化模式

日本由于地少人多、资源贫乏,农业在二次大战中遭到严重的破坏等诸方面因素,决定了日本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性,其现代化模式也有它独特的一面:选择的是一条依靠技术创新、资本大量投入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战后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强力主导和干预。日本政府结合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和基本政策,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指明方向。同时,完备各种农业法规,保障农业发展,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二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美国引进小型拖拉机,加以改造后普及推广。从中国引进水稻插秧机,研究、改进成适合日本使用的插秧机再出口中国。日本政府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法制上保证、组织上协调、资金上支持。三是充分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对农业实行高资本投入。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每年对农业的投资,都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一倍半以上,最多的一年竟达六倍。日本政府充分利用财政金融手段,不仅直接对农业实行国家补贴,以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还通过发放低息政策贷款,调动农民积极性,诱导农民贯彻国家农业政策。

3、法国农业现代化模式

法国是欧洲农业现代化模式的代表。法国既不像北美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法国政府采取“以工养农”政策,加速土地集中,实行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走上了一条以农业机械化为主,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法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做法与特点是:

(1)土地政策。为了实现规模化经营,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土地集中”。首先,政府采用多种办法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规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国家负责养起来,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农村年轻人离土离乡,到国有企业工作;政府出资创办各类培训机构,对农村剩余的青壮年进行培训。其次,政府推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大农业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子女,其他子女只能继承货币资产,以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推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父子农场、兄弟农场以土地入股,开展联合经营。再次,国家给大农场提供低息贷款,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减免税费,促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从实施效果看,1955年,法国1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有127万个,20年后减少到53万个,50公顷以上的大农场增加了4万多个。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50年代初近40%,现在只有2.2%,农民平均占有农场达10公顷以上。

(2)合作社。法国的合作社产生于19世纪中叶,随后迅速发展。合作社一般按行业划分,农户可根据经营情况,同时加入几个合作社。双方每年签订一次合约,农民只要专心生产,其他的事项全交给合作社去办理。年终结算时,扣除风险基金和发展储备金,其余按入社资金和按农产品收购量分给社员。如果发生亏损,社员也要按对应的份额承担风险。为了鼓励合作社的发展,法国出台了有关政策,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法国农户基本上都成了合作社社员,农业合作社占据了农产品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生产资料和饲料基本上由供销合作社销售,90%以上的农业贷款业务,由信贷合作社提供。

(3)政府投资。二战后,法国实行“以工养农”的政策,1952-1972年,农业投资增长幅度超过其他所有部门,1960-1974年,国家发放的农业贷款增长37倍;不仅如此,为了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确保农业的竞争能力和出口能力,维护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法国政府于1995年2月1日颁布了《农业现代化法》,使得政府对农业的引导法制化。

(4)专业化生产方式。法国政府在推行农场经营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本国农业走上了专业化道路。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和技术水平,对全国农业分布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把全国分成22个大农业区,其下细分为470个小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到70年代,法国半数以上农场搞起了专业化经营。农业生产分工越细,效率就越高,收益就越好。专业化生产使法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中等工资水平。

4、印度农业现代化模式

应该说,印度仍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作为人口众多和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印度国土面积约为中国的31%,人口相当于中国的77%(1998年),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3倍(1996年)。印度粮食不能完全自给,每年都要进口。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甚至比中国还慢。1956年至1966年的“二五”和“三五”计划时期,印度政府采取了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战略,政府的农业投入减少,导致农业生产计划不能完成,粮食进口增加,并出现通货膨胀的态势,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局动荡。因此自1966年以后政府开始了全面的战略性经济调整,在世界银行和美国的帮助下实行了新的农业政策,即所谓的“绿色革命”。引进高产品种、水利灌溉、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其他投入的现代新技术成为印度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基本特征。从1975年至今,农业投入分别占三个五年计划支出的22%、25%和22%。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农业信贷,印度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印度虽也注意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但印度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粮食自给,所以调整力度和余地都不大。印度以农产品深加工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乡村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远达不到我国乡镇企业的程度。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模式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国家宏观政策上一度沿袭前苏联做法,即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为工业化积累和提供资金,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农业自身的积累,影响了自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投入增加,但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仍然不足,不仅影响农业资本的形成,也严重影响人力资本的形成。长期以来,我国在思想观念上大力宣传所谓“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政策上一直片面追求农业产出的增长,实践上采取种种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行为,忽略了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甚至实行过掠夺经营,导致生态资源存量锐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石油产品、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到底采取何种模式,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多方面条件约束。

1、农业资源约束

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在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依托有限的资源条件,要迅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并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和谐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2、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约束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别突出,江苏仍有50%以上人口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但我们的工业化已进人中后期,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则严重滞后,难以在短期内吸收如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劳动力大量滞留在农村,又使得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这是目前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两难。

3、农业经营体制约束

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比例不到3%,现有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也普遍不理想、不规范。传统体制的残留尤其是流通领域的部门垄断还在起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农业现代化,不仅无法借助成熟市场的推动力,而且必须突破传统体制的羁绊,相关成本较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经济体制的成功转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之一。

4、地域复杂性约束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巨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要复杂、艰巨得多。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很长的非均衡发展过程,具体模式有可能是多种类型的。各地区必须依据自身经济发展的条件,如经济规模、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以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分地区、分阶段,差别前进,多种模式,分类指导的原则。

国外农业现代化经验借鉴

认真分析、研究和吸纳国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不但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缩小差距。

启示一,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必须根据本国或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采用,而采用何种技术需从各国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美国由于耕地多而劳动力不足,走的是一条注重机械技术的资本密集型道路;日本和中国台湾由于地少人多,地形复杂,加之亚洲农民固有的土地情结太重,所以二者的发展注重采用生物化学技术。同时,为了弥补小农业吸纳劳动力有限这一不足,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农户的兼业化倾向十分明显。

启示二,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农业的科技含量越高,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就会越大。日本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专业设置齐全,设备和研究手段先进,经费充足,多年来为农林水产业提供了大量研究成果;法国对农民实行技术教育和轮训制度,特别是对青年农民立户,要求其必须完成义务教育后,经过专门农业学校学习,并到农场实习,成绩合格取得绿色证书后,才能得到政府承认。这些措施对促进农业技术改造、农民技能提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启示三,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土地制度的适时变更。从美国的土地租佃制到法国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政策法令;从日本反封建农地改革再到中国台湾地区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都是适应了当时的实际情况,释放了当时的农业劳动生产力,激发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巨大飞跃。

启示四,农民互助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户走向市场的桥梁。无论是美国的农产品销售合作社,还是日本的农协、法国的合作社、中国台湾地区的农会等,均在各自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组织不仅减少了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而且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和意外自然灾害的能力。

启示五,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美国、日本、法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政府,都竭尽全力从立法、政策(包括财政、金融、外贸等)、科技教育等方面支持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流通渠道及其主导权研究:评述与展望 下一篇:日本拓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