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外资实践及启迪

时间:2022-07-24 08:07:14

国外农业外资实践及启迪

韩国农业利用外资实践

(一)颁布和完善外资法,规范外资引进和使用为规范外资引进和使用,韩国政府不断修订和完善外资法。1960年,韩国政府为克服经济困难,促进经济发展,公布了第一个《外资引进促进法》,开始引进外资,其中农业是这一时期产业投向的重点,但这一时期外资来源以国外贷款为主。1966年,韩国政府公布了新的《外资引进法》,在注重国外借款的同时,开始积极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为适应经济国际化趋势,并与世界主要国家立法接轨,韩国于1997年修订了《外资引进法》(法律第4814号),改名为《外国人投资及外资引进法》(法律第5256号)。此后,韩国政府又数次修改投资促进法。2010年4月,为进一步鼓励和方便外商投资,韩国颁布了新修订的《外国人投资促进法》,并于10月颁布新修订的《外国人投资促进法施行令》。(二)对外资使用采取“放管结合”为实现外资利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韩国政府对农业利用外资采取“放管结合”的原则。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韩国政府对农业利用外资逐步放开。60年代末期,为改变农业利用外资以国外贷款为主的格局,优化农业外资结构,韩国出台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免税的优惠措施,鼓励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农业领域。80年代以后,由于韩国开始实施贸易自由化,政府进一步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简化了外商投资的审批程序。1993年,为了适应乌拉圭回合关贸总协定谈判以及“韩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韩国产业结构调整,韩国政府发表了《开放外国人投资五年计划》,再一次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1993-1997年逐步放开国内养蜂业、养蚕业、狩猎娱乐及相关服务业、森林野生材料采集;马、羊饲养业,园艺服务,林业及原木采伐服务;水果生产;专业园艺生产培育,饮料、调味作物生产,其他种类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奶牛场、养猪场、养蜂业等。在阶段性放开国内农业投资领域的同时,为推动各地引进外资,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韩国政府在管理体制上也逐步扩大地方对外商投资的管理权限。对与地方投资有关的许可申请,韩国政府逐渐委托给地方自治团体办理。在韩国政府放开外商投资农业领域,下放外资管理权限的同时,国内部分重要的农业领域仍对外资保持高度限制。目前,韩国政府限制外商投资的农业领域包括:谷物及其他粮食作物栽培业中的水稻和大麦栽培,肉牛饲养业、近海捕捞、海上渔场、内河捕捞等设置50%的外商投资限制。(三)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为吸引外资,韩国政府实施了减免税收、提供用地、现金及财政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为生产企业、先进技术产业和入住外商投资地区、经济自由区的企业减免法人所得税和地方税收。对外商投资比率超过30%或外商为最大出资股东的企业,提供包括教育培训补助、雇用补助,以及协助改善外商投资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四)官方借款优先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韩国官方借款中,投向农业的比例较高。其中,官方借款中10-25%用于农业。韩国政府将外资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植树造林、山地治理、灌溉工程、乡村道路和桥梁建设、农村供水系统建设、农村电话通讯,以及电气化建设等。农村综合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韩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大量农村人口从中受益,同时也为韩国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五)促进外资投向重点产业首先,积极引进外资,促进化肥产业发展,实现生产资料自给。为解决化肥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实现肥料自给,1966年韩国利用日本资金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年产尿素33万吨的化肥厂。此后,相继利用美国、日本及国际开发协会的资金以合资形式建立了几个大型化肥厂,大力促进国内化肥生产能力的提高。截至1967年,韩国基本实现了化肥自给。其次,引导外资进入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韩国政府利用外资建立饲料加工厂和乳品加工厂,不断提高畜产品和加工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第三,大力发展水产业,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韩国三面环海,水产资源丰富。为改变水产业落后局面,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利用美国、日本、伊朗、前西德等国的商业贷款,大力促进水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扩大远洋渔船和拖网渔船规模。同时,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水产加工业,并对远洋渔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远洋企业实行免税制,积极鼓励国内企业与外国先进渔业企业合作。

印度农业利用外资实践

印度是较早使用外资的国家之一。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就开始引进外资。印度外资来源地众多,欧洲、中东、亚洲、澳洲和非洲是其主要来源地。其中,美国、毛里求斯和英国是最大的三个外资来源国。印度政府对外资利用持高度谨慎态度。在印度独立之初的尼赫鲁时期,印度政府就为农业利用外资确定了“限制与利用”的基本原则。此后,印度政府多次调整外资政策,但总体仍以高度限制为主。近年来,为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印度政府鼓励对农业外资利用实施优惠政策,放松相关领域的投资限制,但仅限于从歧视性待遇向国民待遇过渡。(一)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了严格管理外资使用,印度政府制定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先后颁布《外商投资鼓励法》、《外资企业管理法》、《外国投资法》和《合资经营企业法》,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外资审批、外资保护、外商投资及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保障。为与本国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印度政府不断修正和完善投资方面的涉外法,如投资保护法、关税、涉外税收、外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二)实施以限制为主的外资政策印度政府对农业利用外资限制较多。上世纪7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规定外国投资者必须与印方合营,持股率一般不超过40%,只有国家优先发展的项目、出口项目和尖端技术可达51%到74%。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农业机械和化肥项目允许外资持股至74%;外国投资者必须转让技术,并允许在印度作横向转移等。1991年,印度政府逐步放松对外资利用的高度管制,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外资利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外国投资促进委员会,鼓励吸引FDI;取消对FDI必须与技术转让挂钩的限制;放宽外资股权限制,在某些行业允许外资控股74%,甚至100%;外资公司税率从65%降低至55%;简化外资投资手续,大幅提升审批速度。同时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印度实行严格的专利法、商标法,加强对外国企业在印度的知识产权保护。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印度政府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农业领域,直到近几年,印度才向外资开放了部分领域。2006年,印度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外资进入花卉种植业、种子培育、动物管理、养鱼业、水产业、蔬菜和蘑菇培育等领域,而且无须审批;允许外资进入花茶叶种植领域,但必须5年内出让26%资产净值给印度合作方,且须经政府批准才能生效。除以上两方面,其他农业领域不允许外资进入。在农业外资的管理上,印度实行严格的外债管理制度,采用集中统一的做法,把全部外资项目列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三)鼓励外资进入经济开发区和落后地区印度政府没有专门针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外资只有投向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领域或区域,才能和本土企业一样享受优惠政策。2005年5月,印度颁布了《特别经济区法》,鼓励外国投资进入经济开发区。根据该项法律,投资于特别经济区的企业可以享受以下优惠政策:企业的国内外采购,免收进口关税或国内消费税;企业成立的前5年100%免征出口收益所得税,之后5年免除50%的出口收益所得税,以及50%再投资后的出口收益所得税。对不超过5亿美元的外资商业借款不设限。免除中央营业税、替代最小赋税和服务税;免除邦销售税和其他税种。2009年,印度政府进一步修订特别经济区的服务税退免政策,特别经济区内发生的服务性消费无需再遵循先支付后退税的政策,可以享受无条件的免税政策。除鼓励外资进入经济开发区外,印度政府还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外资开发落后地区。规定投资于印度东北部各邦、锡金、克什米尔等落后地区,依各邦不同可享受10年免税、50-90%的运费补贴、设备进口免税、投资额在2.5亿卢比以上项目享有最高600万卢比的投资补贴,以及3-5%的利息补贴。投资于Uttaranchal和HimachalPradesh两邦,前5年100%免税,后5年减税25%。(四)国际援助和贷款优先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印度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外资服从全国农业发展战略,国际援助和贷款优先投向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1949-1990年,印度充分利用世界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的50多亿美元,发展农田灌溉设施建设,使国内农业灌溉面积增长了一倍。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上世纪60年代末,印度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先后培育、推广了高产优质的小麦、水稻,建立了国家种子公司和8所农业大学,并建立了田间水土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了外资对本国农业的促进作用。

启示和借鉴

从巴西、韩国、印度农业利用外资的实践来看,利用外资不仅仅是引入资金和技术,还需要上升到战略高度,重点关注外资进入对产业安全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目前外资进入中国农业领域的速度不断加快,规模持续扩大,在这过程中一定要预先看到外资大量进入对中国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吸收他国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中国在利用外资中更好地保护农业、农民等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一)充分认识利用外资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外资进入为农业发展带来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但也蕴藏着潜在的风险。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不仅仅只是针对某一环节、某一群体产生积极作用,其对产业其他环节和其他领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例如,巴西利用外资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的同时,本国农业生产结构、产业控制、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二)加强外资立法建设,不断完善外资法律体系完备的外国投资法是农业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效的首要基础。从巴西、韩国、印度利用外资做法来看,三国均建立了完备的立法基础,并结合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实际利用外资中出现的新问题逐步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在指导农业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强外资利用的监管,防范产业风险。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及相关实施条例和实施细则,目前已形成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但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农业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阶段,外商投资形式、特点也呈现新的变化,农业在利用外资实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风险,对农业保护力度应随之加强。在现有外资利用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内,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国家对农业利用外资的管理和监督,尽快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强对相关产业的监管和保护。(三)鼓励和限制相结合,不断调整外资政策和措施对农业利用外资采取鼓励和限制相结合的态度,并适时调整政策和措施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率、保护本国产业的有效手段。过度开放和过于限制都不利于本国农业健康发展。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在农业利用外资过程中不断调整相关政策,与本国农业发展相适应,才能兼顾“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当前,中国已实施多样灵活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外资。但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一些产业如大豆加工业、种子产业等被外资垄断,产业安全受到威胁。今后应对农业产业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农业领域,如水稻、玉米、大豆、肉制品等重点行业加强保护,进一步细分外资可以进入和限制进入的领域,降低产业风险,维护产业安全。(四)外资优先用于资源开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及偏远落后地区综合开发除新技术、新品种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项目是各国利用外资的主要领域。借鉴巴西等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经验,中国可加大优惠政策实施力度,鼓励外资进入优势资源开发、农业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偏远落后地区开发等环节。引导外资进入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出口创汇、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工程等具备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的行业;鼓励外商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荒山、荒坡、中低产田改造或能明显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的项目等;鼓励外资投资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

作者:张雯丽 翟雪玲 曹慧

上一篇:CBL教育法在职道法律中的实用性 下一篇:国外农业的兴衰及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