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例谈

时间:2022-10-08 12:09:11

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例谈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应创造性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关键词:数学教育;爱国教育;民族自豪感;集体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品德养成

数学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

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还应担负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中学数学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对学生施加品德熏陶。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闪烁着许多数学家智慧和光芒,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努力学习的进取精神。

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发掘作业题中的内容,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国领土辽阔,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相距的十一分之十,东西相距约多少千米?题中都牵涉到我国的疆域。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等特点,从而体验到祖国之美、祖国之伟大。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等。培养爱国意识,创造条件参与爱国活动。节约分分角角,存入“小银行”,支援国家建设;向希望小学捐献图书、文具等活动。以此为主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统计图表的实践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爱国光荣,为国分忧,匹夫有责。

二、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可启迪学生,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三、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他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应用题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峡城学区杨庄小学)

上一篇:让师爱化作一片沃土 下一篇:浅谈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