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德育探讨论文

时间:2022-10-08 07:44:44

高校网络德育探讨论文

(一)弘扬先进文化,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网络文化是人创造的,起主导作用的是人自身的德行。网络文化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精神实质物化反应后的探索与变革,它负载着不同阶层人们的厚望与重托。一个人在现实生活里具有何种素质,在网络中便会表现出怎样的道德素养,或者说,网络文化发展越快,对人的德行要求就越高。因此,高校德育应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精神情操的自我内化及德育养成教育,使之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先进文化在包容、涵盖传统文化合理部分的同时,又兼容并蓄汲取外来文化精华,并及时反映人类社会在当下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体现所处时代的最高认识水平,揭示人类活动和历史演变的真谛,真实再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血肉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经济上的愿望和利益得到极大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成为引导社会进步最活跃的精神动力。因此,高校必须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涵盖在先进文化之中。我们应面向全人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有效地组织、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利用网络文化中的积极部分,遏制和抵消其阴暗面。

(二)开拓进取,传承民族精神,强化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

“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美国控制着全球信息与通讯的命脉,其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已几乎普及全球。它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因特网本无中心和边界,但因美国在因特网方面绝对的技术优势和扩张本能,无疑使其成为事实上的全球网络中心。美国依托其强大的国力,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和诽谤,全天候地推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文化。可悲的是,当美国采用各种手段掩盖其政治输出和文化扩张的实质,而将其通过精美的包装推出后,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却丧失了警惕,将其当作新东西加以接受。由此看来,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培养大学生主体的认知判断能力;二是要培养大学生主体的自控能力。三是要培养大学生主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此方能提升大学生的内涵及精神境界。

(三)修身养性,增强精神上的免疫力,提高道德自律能力

网络文化呼唤着人的道德自律,它需要主体自觉地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自律。高校德育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将崇高理想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道德行为一方面体现的是人的尊严与道德觉悟;另一方面是立足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主宰的结果与表现。无论网络文化为高校德育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提出了怎样的课题和新挑战,提供了怎样的新背景、新空间、新手段,高校德育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整个德育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了高校德育这一开放系统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并使身处其中的人能优化气质、修身养性,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上行为,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我们必须建立和引导“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的”网络文化,既大力加强网上主旋律宣传,扩大高校德育教育新阵地;又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入手,创造条件,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出击的主动权,增强网络的可控性,利用网络技术推动高校德育。

(四)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重组、优势互补,生发出新型的校园网络文化

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讲,校园文化较之网络文化,具有很多优势。校园文化弘扬的是主旋律,面向全体学生,具有现实性,它包括校风学风建设、舆论建设、制度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等。而网络文化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要是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它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环境,人机之间处于一对一的状态,既缺乏真实的感受又缺少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培养集体意识和实际活动能力。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两者重组,则虚实兼而有之,可以生发出新型的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可“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跨校网络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电脑爱好者可以开展网络技术、电脑创意活动,以激发大学生对高科技的兴趣;文学爱好者可以在网上相互探讨,开设论坛、编辑杂志、创作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网络文学;艺术爱好者可以聚集在网上交流、切磋,举办网上美术沙龙;利用网络,还可开展网上知识竞赛、网上辩论赛、网上读书活动、网上征文、网上书评、影评等。总之,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强和现有的校园网络系统,构建新型的校内德育教育基地,针对不同对象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并在校园网上组建大学生自己的网站,使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展示自我。(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抢占网络阵地

高校要加大投入,提高网络基础设施的水平,重视带宽的改善和信息数据库、网站的建设,为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物质载体。高校各网络要通过重组、整合,统一步调,扩大开放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网上资源优势,形成中国高校网络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高校网站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优势,走本土化的道路,让大学生能在网上接受丰富生动、活泼形象、真实有趣的先进文化教育。

(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德育软件开发

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力量不断开发德育教育软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别丰富的科技资源、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制作成“育德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入手,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利用网络交互性强、获取资料速度快、内容新、不受时空限制、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参与制作教育软件,使学生有选择地接受德育。

(七)优化网络环境,建设网络文明,建立健全网络法规

在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必须树立网络“环保”意识,优先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信息技术,降低网络文化对网络环境的污染程度,防止网络污染导致的心态失衡,力求技术、社会、心态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一是以德治网,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系统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自觉维护网络系统功能与安全的良好道德风尚;二是以法治网,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规章制度,使之规范运作,制定诸如网络信息出入法规、网络信息开发与利用规则,并严禁反动、黄色等非法的信息上网;三是加大力度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对肆意制造虚假信息、污蔑侮辱社会主义祖国、制黄贩黄的人或制造计算机病毒的黑客,一经发现严厉打击,并从网络信息安全的角度过滤、堵截。

(八)监控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空间

密切关注海内外媒体的动向,尤其是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诽谤要及时监控,从根本上予以堵截并加以“疏导”,使网络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发展的眼光看,有效的办法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网络德育,在因特网上,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网德教育,使社会各界能及时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协助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同时解决好大学生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使之勇敢面对问题,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

(九)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

抓紧对教师的网络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网络信息技术素养,增强教师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德育的意识和能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网络条件下大学生健康成才的理论和规律的德育队伍,使之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要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引导,一是变单向式说教为双向式交流,在互动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变灌输式为引导式。引导学生在网络这个信息海洋中选择正面的、正确的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开放性的世界需要开放性的德育。就全局而言,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基于网络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格局,这种滞后性和被动性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教育效果,网络的优势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必须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出符合人类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理论及网络文化,利用虚拟技术进行基于网络的高校德育仿真实验研究,将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人文科学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

注释

[1]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2]罗斯科普夫。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现代外国社会科学哲学文摘。1999.(4).

[3]蔡克勇。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侯进元。网络社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5]李大健。利用积极因素回应网络挑战。教育探索。2002.(10).

[6]张群耀。直面网络信息时代的高校德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上一篇: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探讨论文 下一篇:学校德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