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探讨

时间:2022-10-08 06:47:56

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探讨

摘要:本文构建了制造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我国正在进行的制造业国企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也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制造企业 信息化 指标体系

1、引言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正在不断推动进行中,然而如何有效地建设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人力资源配备,利用信息资源以及开展企业电子商务等业务,避免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成为信息孤岛,成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因而,企业信息化评价作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合理、快速和高效发展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意义。

2、建立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建立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1)描述作用。能够描述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以作为进行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分析作用。能够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在企业某一环节或层面的应用状况与程度,是对其某个侧面的反映和认识。

(3)评价作用能够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在企业某一环节或层面的应用状况、程度与企业需要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反映出制造企业信息化满足企业需要的程度或差距的大小。

(4)导向作用。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业务,制定新的信息化战略,以适应企业发展战略。

2.2 建立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评价不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而且是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尺度,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而在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2.2.1 科学性原则

要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及权数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客观、真实。设计的指标要便于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缩小误差,从而保证指标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2.2.2 整体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是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不能出现片面性,并应合理构造层次数量和指标数量。

2.2.3 操作性原则

尽量选取与目标关联最紧密的重要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指标设置数量要尽可能精简和概括,并且指标数据便于采集。

2.2.4 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应该满足可比性的原则,即具有相同的计量范围、计量口径和计量方法,指标取值宜采用相对值,尽可能不采用绝对值。这样使得指标既能反映实际情况,又便于比较优劣,查明安全薄弱环节。

3、评价指标设立与选择

3.1 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是通过建立和推行反映多种平衡关系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公司的愿景和战略与具体经营目标及绩效考核联系起来的一种战略管理系统。从平衡记分卡的定义可得知,它以公司的愿景和战略为出发点,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是由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或者四个以上)维度组成。

平衡记分卡不单单是当今较先进的绩效衡量系统,更是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它通过对绩效衡量与战略管理的有效整合,能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动,弥合战略开发制定与战略实施之间的鸿沟,不愧是目前最权威的管理工具。它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放大,使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达到平衡,使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达到平衡,使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之间达到平衡,使企业组织内部与外部达到平衡,使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达到平衡,使定量衡量与定性衡量之间达到平衡等等。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虽然平衡记分卡优点很多,但仍存在不足。深入研究,可得出平衡记分卡指标设置时较多的是考虑企业内部情况,然而实际上,企业的生存还需要企业外利益密切相关者的支持,例如:经销商,供应商,债权人等等。另外,制造业企业实施信息化也能给社会带来较大利益,例如: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生态环境的改善率等。

3.2 经济价值增加值(EVA)

这是企业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减去其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它反映企业的目的在于准确反映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促使管理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用公式表示如下:经济价值增加值=营业净利润-资本成本=营业净利润-加权平均成本率投入资本额。其中,加权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比例权益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比例债务资本成本率,投入资本额是股东和债务人共同投入的资本。

经济价值增加值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其简洁的计算公式反映了这一指标缺乏详细的解释因素加以支撑,即我们根本无法弄清楚其指标到底如何实现。

3.3 绩效棱柱

绩效棱柱模型由克兰菲尔德学院教授Andy Neely与安达信咨询公司联合开发的三维绩效框架模型,用棱柱的五个方面分别代表组织绩效存在内在因果关系的五个关键要素: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组织战略、业务流程、组织能力。与如何实现相比,绩效棱柱模型从只关系一个或两个利益相关主体的观念中转变过来,逐步关心自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绩效棱柱模型的确在绩效评价方面近乎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几乎不可克服的难题:非财务指标难于计量,且精确度不够;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权衡和搭配困难;由于现有的多数管理者补偿大多依据财务绩效而制定,这就有可能破坏非财务绩效与管理者补偿之间的应有的模型;若绩效模型衍生的指标过多,则可能分散管理者的注意力,甚至令其无所适从;过分强调根据实际与标准的对比而调整,从而易陷入一种自我封闭的循环中去,不利于产生新的改进机制。

鉴于此,经济价值增加值、平衡记分卡、绩效棱柱三种绩效评价方法独自使用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都不是很全面和完整。那么,如果三种方法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平衡记分卡方法作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评价的核心,再将战略分解成一系列的目标和指标。EVA和绩效棱柱模型对平衡记分卡设置的指标予以补充,从而设置的指标能更加完善一些。

参考文献

[1]王慧明,齐二石,王慧敏.面向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方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4,(8):86~90.

[2]侯伦,唐小我.企业信息化及其指标体系探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38~44.

上一篇:浅谈“喜洋洋”给中国动漫带来的新势能 下一篇:化学教育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