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时文报刊教学中多模态隐喻分析的运用

时间:2022-10-08 05:40:28

英语时文报刊教学中多模态隐喻分析的运用

内容摘要:Forceville的多模态隐喻理论为研究英语时文报刊中的隐喻提供了新的视角,能够让学生看到西方媒体在对一些新闻事件报道时的隐喻投射,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上的投射,而这就要求学生能批判辩证地去看待西方媒体的报道。本文选取了《经济学人》封面上的漫画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为英语时文报刊一科的教师提供教学思路。

关键词:英语时文报刊 多模态隐喻 经济学人 漫画

一.引言

英语时文报刊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地道而鲜活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与知识面,提高其阅读速度,这些语言层面的教学意义是很多高校在设置英语时文报刊课程时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事实上,除了语言层面的教学意义之外,时文报刊还能够培养学生批判阅读、批判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西方媒体的报道。

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隐喻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隐喻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年,Forceville在原有的隐喻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多模隐喻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重视,之后,Forceville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很多学者开始运用该理论对英文报刊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进行研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媒对中国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成为了热点话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中的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探讨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利用多模态隐喻扭曲中国形象,强加意识形态的行为,让学生能够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西方媒体的报道,深刻理解新闻报道背后的主旨,从而提高其批判思维能力。

二.隐喻与多模态隐喻

隐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的修饰方式,是一种“偏离现象”、“寄生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隐喻除了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隐喻可以影响我们思维跟行为的方式,构建话语体系。Forceville认为,除了语言符号之外,隐喻还应体现在其它符号模式中,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的概念,从而拓宽了隐喻的范围。在2009年的《多模态隐喻》(Multimodal Metaphor)中,Forceville将多模态隐喻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全部或主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种)模态来表征的隐喻,这些模态包括图像、书面符号、语言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触觉。

在多模态的语境下,通过两种或多种模态或符号的协同作用,相互补充,构成概念隐喻。例如,漫画、海报、广告、电影、演讲等,这些语篇通过图像、文字、声音、音乐、动作等符号和模态的组合,构成多模态隐喻(潘艳艳 2011)。

作为一种图文隐喻,漫画将文字与图像有效得结合在一起,能够产生比单纯的文字与图像更好的效果。

三.对《经济学人》中关于中国报道的多模态隐喻性漫画分析

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的《经济学人》是全球知名杂志。其读者群是具有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从2012年1月28日开始,《经济学人》在原有专栏的基础之上新增了中国专栏,说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得到了外媒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对2012年至2014年这三年《经济学人》封面上关于中国报道的隐喻性漫画进行了归纳整理与分析。通过这些隐喻性漫画,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也能从中看到大部分外媒眼中的中国形象。

经过整理发现,在2012年至2014年的153期《经济学人》中,关于中国的封面报道有20期,以中国为目标域进行投射的始源域包括大熊猫、中国龙、红旗、中国戏剧脸谱等。这些漫画中的红旗带有强烈政治色彩,中国戏剧脸谱给人封建落后的印象,至于本该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要不就是抽着雪茄,要不就是巨大到可怖的程度,而中国龙的形象则咄咄逼人,强势凌厉。能够反映近代中国积极正面形象的隐喻并不多见,即便是山清水秀的景色中也夹杂着现代化建设的混乱。

图像、声音等符号和语言一样,对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既具有复制作用,又具有重新建构的作用(朱永生2007)。图像的直观性特征能够在建构隐喻时比文字更加直接,也更为有效。

在这20期相关的封面报道中,有两期的漫画始源域为龙,图1是2014年8月23日至29日期,图2是2013年8月10日至16日期,在这里,龙指代的是中国。

图1 图2

这两幅图中,龙的尺寸都很巨大,尤其是图1中,地球在龙的爪中如同随意可抛的球,图2即便地球相对大了些,但仍然在龙的盘踞之下,作为祥瑞象征的龙在这两幅图中的尺寸就首先体现了中国“咄咄逼人,不可一世”的概念隐喻,另外,在图2中,龙的形象是双眼暴突,须发皆张,口吐烈火,而且大片区域都在火焰范围之内,这一凶猛的怪兽形象,再加上“全球最大污染源”的标题与“中国能否迅速整治环境?”的注释,多模态隐喻了中国不负责任、公然污染环境、并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负面形象,表明了西方人的敌对态度,图1中龙俯视地球的始源域与“中国想要什么”的标题则会给西方人留下中国威胁其生存的印象,从而对中国产生恐惧心理,而这要比单一的文字隐喻更有力量。

巧合的是,在这20期中,封面中也出现了两次大熊猫的形象,分别是2014年9月6日至9月12日期,以及2013年月12日21日至2014年1月3日的圣诞合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要么就像是巨大的怪兽虎视眈眈,要么就手里夹着雪茄如同大佬,始源域中的这种形象在目标域中会给人留下霸道、不可一世的消极印象。在图3中,大熊猫眼神邪恶,不怀好意地躲藏在竹叶后面,一只手悄然放在了香港的高楼大厦之上,再加上“香港的挣扎”标题,一幅大陆与香港的对立画面就此建立起来。图4中,大熊猫左手叼着雪茄,嘴巴张开,明显一副大佬形象,同时,大熊猫的头像放置在电影胶片组成的圆形标志之中,而圆形标志上写着“中国好莱坞”的字样,大熊猫的下方则是中国国徽,将中国的电影业与政治挂钩,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行为。《经济学人》在用隐喻构建中国形象时,不仅运用语言文字,而且利用漫画的形式,这种多模态隐喻形式既利用了语言文字的逻辑分析性,又利用了图像隐喻的直观性。负面意义的多模态隐喻颠覆了中国龙、大猫熊的正面形象,丑化了中国的形象,重新构建了中国的国家身份。

图3 图4

四.结论

通过对《经济学人》2012年至2014年这三年封面上关于中国报道的漫画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主流媒体在关于中国的报道中会利用多模态隐喻强加意识形态,扭曲中国形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西方媒体由于拥有雄厚的资金、专业化的新闻报道和从业人员,逐渐控制和垄断着全球的新闻和信息来源还,有着主导世界舆论的趋势(邓斯佳 2015)。另外,多模态环境下,隐喻意义的表征更加丰富,直观图片的使用增加视觉信息输入量;文字文本对非文字文本具有一定的阐释力,强化了隐喻意义的表达(谢竞贤 2011)。这就要求学生们在阅读西方媒体的报道时,能够拥有相应的批判精神与思辨能力。在英语报刊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思辨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语言层面之上,获得可以在其它领域都能用到的技能,而这拥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斯佳.中美关于我国突发事件编译比较--以CNN与《中国日报》关于昆明火车站“3・01”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外国语学院学报[J],2015(3):118

2.潘艳艳 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1):11

3.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5):52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式[J].外语学刊,2007(5):82-86

5.赵秀凤,张卉.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教研课题为例[J].外语教学,2013(7)

6.Forceville,C.E. &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C].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好莱坞电影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我的“嗑瓜子”课堂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