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时间:2022-10-08 02:33:16

语文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美的熏陶,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是什么?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者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的一切事物。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充满美感,流淌真情,焕发活力的磁场。倘若语文课离开了美,必将枯燥无味,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心理研究显示,美的事物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而作为我们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些文章都能激起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要在课堂中实施美的教育,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我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智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推进,并努力建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拓宽语文教学的阵地

生活即课堂,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比如参观走访,调查听证,旅游观光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地学习,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遵循启发式原则,寓教于乐。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与当天教授的课程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可以由师生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方案,如知识竞赛,播报新闻,开展辩论赛、法庭审判会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主动参与,就会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欣赏的美妙之处,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如在教授《空城计》时,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小组共同策划如何编,由谁演,演员要怎样演才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自编自演,学生们兴致勃勃,趣味盎然,表演“司马中计”的演员还要求加戏,在“孔明释计”之后上场,更是捶胸顿足,仰天长叹“既生懿,何生亮!”。学生通过表演,不仅丰富了课堂生活,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文本人物形象的审美体验。

2.声情并茂的朗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张弛有度、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能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审美体验。课本中不缺少文质兼美的美文,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诵读吟咏,减少一些乏味单调的讲解。尤其在教授诗歌散文之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同时,再配上符合情境的音乐,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诗歌散文具有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发现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上《我爱这土地》时,先让学生自己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接着配合教材名家朗读音频来做示范。朗读音频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情感饱满的优秀作品,能给学生提供节奏、语音、语调、情感方面的示范。在对比中,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在朗读中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也就加深了对文本的审美体验。

3.品味理解

朗读确实是学生获得美感的重要方法,但这还只是对美的感性认识,如何将课堂的美育由感性推向理性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品味理解文本的字词句,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融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激发共鸣。教学中应抓住文本体裁的特点,以语言切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写冬天济南的美景,抓住文眼“温情”一词来写,将山、水、城、人都涂上一层温暖晴朗的色彩。上“雪后小山的秀美”这个段落时,笔者先让学生谈谈对雪的认识,大多学生能围绕“冷,美,白”来形容。那让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怎样写雪山美景吧!“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这个“顶”字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树尖上覆盖着一点儿白雪的位置、形状和情态。把矮松比作护士,形象贴切地描绘出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的一髻儿白花,色彩对比鲜明,让人见字动心,仿佛眼前亲见一位黑发上顶着一小白帽的秀美护士。接着极目远眺,“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镶”的本意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在这里形象地描绘出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抓住一两处写景方法来赏析,学生们便能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同时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有爱美之心的人,他眼中的景都是充满生机、鲜亮无比的。这样的教学,就实现了课堂的美育目的。

4.想象创造

想象力是每个人必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学习文本时能够感悟理解的程度,教师要利用文本中存在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相结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文本所描绘的那个情景,进入更广阔的心理活动空间。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到音乐,看到图片,给静态的学习内容注入活力,让课堂变得鲜活,让学生在欣赏鲜活的景物中生成初步的印象。比如在教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笔者通过图片展示一碧千里的湖水,蓝汪汪清亮亮,湖边碧草连天,牛羊悠然自得的场景。在欣赏这样的画面之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青海湖的美,想象梦幻的景色会是怎样。于是学生们对于“梦幻”这个词的理解就加深了,审美体验也就加深了。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具备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将前人积累训练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表达,达到创造美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当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审美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创作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进行续写、仿写、再现文本画面训练,就是学生用已有的审美体验进行创作美的活动。比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学生们根据诗词内容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完成扩写活动,他们都能再现残阳斜照、秋风萧瑟、踽踽独行的游子、瘦骨如柴的老马、垂垂老矣的大树、缠绕树上的枯藤、呱叫而过的乌鸦等场景,学生们在想象、创造中,升华了审美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美,深入地挖掘文本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张玉良身家超20亿 下一篇:这三家专题特色博物馆 你都去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