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堂引领学生个性发展

时间:2022-10-08 02:25:01

作文课堂引领学生个性发展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等教育原则,不断挖掘学生内心世界潜藏着的个性的闪光点,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大胆、自如,有特色、有创意地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策略一: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盘活个性化积蓄。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它是一首诗、一支歌、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每天都用自己稚嫩、敏感的心灵体验、感悟着生活。经过时间的过滤、积淀,有很多东西装进了学生的素材库,成为了他们宝贵的积蓄。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心智水平、不同的生活环境,所以往往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因此这笔积蓄中也就蕴涵了大量的个性化元素。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定位,盘活学生的个性化积蓄,引导他们大胆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策略二:拓展作文教学内容,引导个性化选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不断拓展作文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引导他们个性化的选择材料,才能调动起学生展示个性、抒写性灵,自由挥发的积极性。

策略三:开放作文教学方式,促进个性化表达。

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个性发展,靠单一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实现,要使繁复纷呈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发展的空间要尽可能打开,发展的路径要尽可能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开放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地创造,使作文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启迪智慧、发展情意、提升语言的过程,避免指向趋同,文体划一,写法刻板,方式单一。

1、开放习作心理,让个性萌发。

首先要让课堂充满微笑、充满期待、充满人文关怀,从而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接着要淡化作文概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从而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表达冲动,自发地将内心感受倾注笔端。去年我以“开放习作心理,实现无痕作文”的理念为指导设计了一堂作文课《我眼中的小乌龟》,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道具(布条、龟食、滑梯)让他们与小乌龟亲密接触,尽情游戏。学生情绪高涨,想方设法逗乐小乌龟。游戏后,学生们眼中的小乌龟形形,个性鲜明:有趣的、可爱的、大方的、温柔的、调皮的、胆小的、勇敢的、骄傲的……活动中,学生解除了在心理上的“作文”警报,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欲望与冲动。

2、开放习作时空,让个性展翼。

作文教学冲破“当堂习作”的框框,把习作从常态的作文课堂中拓展出去。教师可以抓住突发的写作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地、细致地观察,从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特征,也可以巧妙地作好学生作文前延后伸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记录下一段时间以来的内心感受,毫无顾及地充分展示个性的丰富多样性。

总之,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拓展作文教学内容、开放作文教学方式、优化作文评价指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盘活个性化积蓄,进行个性化选材和个性化表达,进一步催生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让学生的习作迸发个性,充满灵性。

上一篇:也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下一篇:由《三峡》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