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浅谈

时间:2022-10-08 01:27:01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浅谈

摘要: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取决于理论的可行性,管理理念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保障之有力。本文将围绕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人员的保障、环境的创设、经费的保障、制度和机构的保障,浅析高校学生管理。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

1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会进步的发展,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逐步增长,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通常,人们将学生管理理解为: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是否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育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

其一,学校是学生管理的当然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订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此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管理。如规定招生制度,制订学生管理规定等。

其二,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需要重新界定。按照定义,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包容于教学管理之中。不可否认,学生管理中有许多属于教学管理的内容,如学籍管理,学生成绩和档案的管理等。

2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成为当今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高等院校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基地,作为先进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源泉,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创新思维的神圣殿堂,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2.1 尊重学生

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高校的教职工更多的是处于强势地位的管理者,而大学生则是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被管理者,于是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人,其个体的独立人格、尊严、基本的心理感受、个体的独立性、差异性都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理应受到教职工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就要尊重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就要倾听大学生的意见:认真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困难,就要提供尊重学生的制度保证,完善尊重学生的社会条件,创造尊重学生的校园氛围。但这里必须指出,尊重并不等于默认学生的不良行为,尊重也不等于放弃对学生的批评教育。

2.2 理解学生

大学生是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强烈的求知欲的生物主体。高校在工作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价值、学生的尊严、学生的人格,不断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因势育才,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创新,鼓励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说“不”;高校在学习、生活、娱乐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尊重他们的主体精神,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角,自我教育与管理的主角。

2.3 关心学生

高校必须要时时刻刻地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最好的环境、

提供锻炼的舞台。因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习成才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思想上关心他们、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远跟党走;学习上关心他们、使大学生学习有兴趣,有动力、有方向、有目标;生活上关心学生,使大学生感受到学校像家一样的温馨,像港湾一样的安全。一句话,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个人发展潜力,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和舞台,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自己,在学习中完善自己、在生活中充实自己。

3 开展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工作保障

3.1 机构和制度保障

制度是必需的,因为它是教育有序、有效的保障。道格拉斯・诺斯曾生动形象地描述道“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一些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系统完整、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凡是制度不健全的地方,必然是缺乏真正公民教育的地方。”因此,加强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克服学生一些不良的倾向和习惯,是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3.2 人员保障

任何制度或理念最终还是要靠人去实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有一支稳定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作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影响着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由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党政干部组成。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专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学校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专职从事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员,包括招生机构、就业指导机构、学生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党政干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建立一支较大数量的兼职政工队伍,可以使更多的业务教师、行政干部、高年级学生加入学生管理工作中来。

3.3 经费保障

高校要实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学校相关硬件和软件建设,实行科学化、定量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而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在目前国家不能拿出更多经费的情况下,将学生事务纳入服务领域,走准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事务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

4 结束语

“以人为本”是当今管理哲学、管理理念的最高境界,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目前国内外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比较重视研究学生管理工作与“人”的关系,但没有明确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从观念的现代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提高、优良环境的创设、经费的保证以及机构和制度的保障等出发,构建有效的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毋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 [J] 中国高等教育2003(4)

[2]成长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论 [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3]金志明: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N] 中国教育报2003

[4]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漫谈 下一篇:大理学院辅导员学校归属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