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比较

时间:2022-08-17 08:23:08

摘要:佛教是世界上众多宗教中极富生命力的教派之一。在其创始人逝世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教派内部发生了分裂,由此逐渐形成两大分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不同,本文重点就这些不同之处进行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比较

一、引言

佛教,由悉达多・乔达摩创立,既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至今影响着世界上数以万计的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佛教的发展是渐进的,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区域走向世界的漫长过程,同时也经历过重大的分裂。

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由来

(一)佛教历史上的根本分裂

在释迦摩尼―悉达多・乔达摩圆寂之后,佛教传播到古印度。但由于当时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加之释迦摩尼传教采用的口述,聆听者也是靠记忆,所以引发了在释迦摩尼逝世后关于他所讲授的教义的真正内涵的大讨论,最终结果便是多极发展。这样,佛教的分裂,就从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派开始了。

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史称“根本分裂”,而后这两部再分裂成二十部或十八派,史称“枝末分裂”[1]。

(二)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确立

自佛教内部的根本分裂发生之后,其中的一部分教徒开始深入人世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并对对佛教某些早期观点进行更新。当这种思潮逐步成熟之后,信奉这些观念的人常自称“大乘”,大乘佛教也就这样确立起来。

于此相对,那些仍然坚持佛教正统的僧侣则不断地补充和发展佛教的早期教义,形成与大乘佛教对立的“小乘佛教”,也叫“上座部佛教”。

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一)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名称含义的不同

“大乘”的字面意义为“大的车乘或行程,能够运载无量众生达到菩提涅的彼岸。”他强调救度一切众生,众生平等,大乘是其根本精神所在。

“小乘佛教”又叫“上座部佛教”,意为“长老说”,是现存佛教中最为古老的一个分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接近于佛教的原始教义,和大乘佛教相比比较保守。

需要注意的是,后来对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称的使用只是为了对佛教发展中的不同派别进行区分,并不具有褒贬的意义。

(二)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基本教义的区别

1.对待佛陀的态度不同

悉达多・乔达摩在悟道成佛之后,便被人们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在对待佛陀的态度上,大乘佛教认为在释迦摩尼之外,还有三世、十方众多的佛[2]。小乘佛教则只崇拜释迦摩尼。

大乘佛教将佛陀扩展为三世佛、四世佛等,又把世界划分为十方,诸佛便分布在这十方世界之中,他们将佛陀奉为神,并强化对佛的崇拜。

小乘佛教将佛陀看成是一名历史人物,不把佛陀奉为神,在他们看来,佛陀的超人之处在于他已经掌握了佛法,从而拥有过人的智慧。

2.对待“法”、“我”的态度不同

在这里可以简单地将“法”理解为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我”在此指的是人的生命的主体。

大乘佛教认为,“法”是不真实的,没有实体。他们同时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即可以概括为“法空”和“人空”。

小乘佛教认为“法”是实有的,主张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法都是实有的,强调“三世实有”或“法体恒有” [3]。他们认为“法性”真实而且永恒地存在。其关于“我”的一个代表性观点便是“我空”,认为“我”只是一种假名,并不真实,是不会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我”存在的。即“法有”和“人空”。

(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在修行上的区别

1.修行的内容不同

大乘佛教偏重修习“六度”和“四摄”,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

大乘佛教主张的“六度”指的是从烦恼的一岸到觉悟的一岸的六个途径,度就是“渡”的意思。具体有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和慧度,分别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菩萨行。“四摄”指的是“四摄法”,摄即摄受,意为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是菩萨普度众生的方法,菩萨以此化导众生,使大众依附,最后导以大乘正道,分为: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和同事摄四部分。简单来说,布施摄是指给予众生恩惠,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爱语摄是指慈爱的言语和态度;利行摄指一切的出发点都要是救众生、利众生;同事摄指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

小乘佛教主张的戒、定、慧,即三学:修戒指完善道德品行,修定指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指培育智慧,三者是逐步递进的关系。八正道也叫八圣道,是通向佛教最高境界的八个方法,即: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和正禅定。

2.修行的方式不同

大乘佛教是通过在现实世界或某群体内修菩萨行来完成,重视入世和与世俗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人世间完成佛教徒的最高目标。

小乘佛教则重视修行“阿罗汉”,一般更加强调出家和冥想的重要性,从而实现自身解脱。

(四)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传播和分布的不同

大乘佛教从印度开始向其他亚洲国家传播,传到了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尼泊尔、不丹和蒙古等地。而且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找到了立足点并和当时的儒、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此之后,又从中国向其他东亚国家继续传播,还传播到了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和巴厘岛。如今,大乘佛教也主要分布在上述国家和地区。

小乘佛教则从印度向南传至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处印度之南。主要流传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如斯里兰卡、孟加拉、泰国、老挝等国。如今,小乘佛教还在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洲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宋道发著,《佛教史观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5

[2]刘鹏著,《细说中国佛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12

[3]姚卫群著,《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上一篇:浅谈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资金运动 下一篇:中职学校语文阅读教学新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