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时间:2022-10-08 12:57:02

PBL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摘 要:PBL(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项目”为形式、“成果”为目标,通过让学生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作业来实现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开展PBL的实践研究,为教学积累可借鉴的经验,探讨该模式的效果与不足,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PBL;基于项目的学习;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31-0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由单纯的掌握技术应用上升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出综合实践性和研究性课程的特点。PBL既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它强调学生对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实践创新,这与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相吻合。当前,对PBL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探讨和案例设计上,鲜有真正实践的行动研究,缺乏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和经验。于是,笔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行动研究,希望能给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PBL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PBL的核心概念

PBL是英文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简称,国内有“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课题式学习”和“专题式学习”等多种不同译法, 但较为通用的译法是“基于项目的学习”[1]。

(一)什么是Project

在研究“Projectbased learning”之前,首先需要理解“Project”的概念。《英汉辞海》对Project一词给出了三个相关定义:①具体的计划或设计;②规划好的事业(如明确陈述的一项研究工作,研究项目);③课外自修项目,通常由一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应用来研究的问题,往往包括学生最感兴趣的各式各样的智力和体力活动[2]。基于本文的研究,采用第三种定义比较恰当。

(二)什么是PBL

不同的专家对PBL有着不同的定义理解。国外比较权威的定义有:PBL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制作作品完成自己对知识意义的建构[3]。国内的华中师范大学刘延申教授指出: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以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还要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互相交流,以训练表达能力等;而这种教学方法称为项目教学法,或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4]。前者简洁通俗,后者详细易懂,都强调了学生需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来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这正是本文展开行动研究的核心依据。

二、PBL的操作程序

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小组交流合作,要求学生借助真实世界中的多种资源,探究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常其操作程序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步骤。

(一)选定项目

项目的选定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学习内容,选择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力所能及、有研究价值的内容作为项目主题,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学生选定的主题进行评价。学生根据主题的内容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小组,小组规模应控制在4-6个人,民主选举小组长,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

(二)制定计划

合理周全的计划是项目能顺利完成的保证,选定项目主题后,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计划,内容应包括详细的时间安排和周全的活动计划。时间安排是指统一规划项目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进度,活动计划是指预先设定项目学习所涉及的活动内容。制定计划有利于学生对项目学习的控制和调节,也有利于教师对项目学习的引导和评价。

(三)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是PBL的核心环节,学生根据制定的计划开展探究活动。首先,每个小组列出需要研究或解决的若干问题,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来收集、加工、整合所需的素材资源,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假设,独立自主地或小组协作地解决问题,且要及时记录和反思活动过程;最后,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科学论证,得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结论。

(四)作品制作

将学习成果制作成作品展示出来是PBL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新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品的制作。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研究报告、演示文稿、动画视频、网页软件等)描述和呈现学习的研究成果,通过作品概括与总结整个项目学习活动的过程与得失,将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系统完整地展示出来。

(五)成果交流

作品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与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和演示研究成果,其交流方式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例如:作品展览、报告演讲、辩论比赛等。在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心得和体会,分享项目学习的收获和喜悦;小组之间相互借鉴和学习,共享项目成果的成功和欢乐。

(六)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体现了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区别。评价要求由学生、小组同伴以及教师共同来完成,分为自评、互评和师评。传统教学重视结果的评价,PBL则综合运用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小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每个步骤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对计划的合理性、项目完成情况和作品的质量等进行评定。

三、行动研究的实践过程

行动研究法是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干预或采取某一“行动”,然后观察其效果,以解决实际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5]。本次研究的对象是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选用教材为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和作品评价为主,目的是验证PBL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划是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来观察实施效果。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考察学生能否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顺利完成作品制作。

1.计划

本轮研究的教学内容是《2.4 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观察内容是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效果。

2.行动

根据研究目标和方案设计,针对课程的核心内容及重点、难点,笔者建立了专题学习网站,学生通过该网站开展网上学习和在线讨论。笔者还制作了多个旅行计划的参考案例,为初次接触PBL的学生提供参考资料和模仿实例,以便熟悉掌握PBL的操作程序,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明确具体的任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协作学习,完成小组作品,教师和学生分别对作品给予评价。

3.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记录,经过4个课时的观察发现:学生对教师仍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笔者需花费部分精力以督促学生学习,其“自主性”尚未体现出来;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部分组员的积极性并不高,组内的探究交流极少;大部分作品模仿参考案例的痕迹较为明显,质量有待提高。

4.反思

根据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和作品评价,笔者认为,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能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顺利完成作品制作。针对本轮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对教师存在依赖性是由于长期学习积累形成的习惯,同时,笔者依然扮演课堂控制者的角色,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在小组分工过程中各成员对自己的任务不明确,导致在学习中显得盲目和迷茫,且缺乏有效的交流;作品模仿痕迹明显,源于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过分依赖标准答案,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被严重扼杀。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对教学策略进行改进,继续开展第二轮行动研究。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考察改进后的新教学策略能否引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1.计划

本轮研究的教学内容是《4.4综合活动:我的家乡》,观察内容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情况。

2.行动

在本轮研究中,笔者仅提供了参考题目和部分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主题并组建项目小组,教师负责协调各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促进组内积极交流。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展探究活动,边讨论、边学习、边合作、边制作,全员参与完成作品。各小组进行项目汇报和成果展示,开展组间交流和互评。

3.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分析,经过6个课时的观察发现:没有参考案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提高了,交流和讨论也频繁起来,大多数小组分工合理,小组作品更细化,也更具有条理性;但作品完成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项目成果缺少探究过程的描述;不少学生在项目完成后,既无组内自评与互评,也缺乏及时的总结与反思。

4.反思

根据课堂观察和作品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新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小组合作是制约作品质量的关键。教师须重视合作过程的指导,适时传授学生合作技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合作,根据各自擅长分工,齐心协力完成作品。针对本轮研究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并有待提高,说明学生活动探究的潜力和创新能力尚在摸索和开发中,教师须选择恰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小组自评与互评的缺失不利于积累合作经验,应在后续学习中重视评价并改进方式。基于本轮研究的结果,笔者改进了课堂教学方法,展开第三轮行动研究。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目标是考察教学方法在改进后能否促进学生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1.计划

本轮研究的教学内容是《5.4综合活动:世界文化之旅》,观察内容是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交流评价情况。

2.行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轮研究笔者不提供参考资料和素材,学生须自主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源,完成信息的整合和知识的构建,提出不同的或有创新意识的观点,以此成立项目小组,通过合作探究以解决问题,同时,记录过程和反思,举办专题交流会并实施评价。

3.观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总结,经过4个课时的观察发现: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特别是在合作学习中,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也主动争取发言;专题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大胆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自评和互评;项目作品题材新颖,重视探究过程,具备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

4.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改进后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在没有参考资源的前提下完成作品制作,挑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意识,锤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教师的提示和引导、小组长的组织和协调、组员的摸索和探究,使得本轮研究能够顺利开展和完成,并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轮研究的成果是在前两轮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可见,学生对于PBL是从生疏到娴熟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努力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四、总结与展望

研究表明,PBL适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应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研究的起始阶段虽然难以马上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三轮行动研究带来的收获,学生慢慢地适应并从心理上接受甚至是喜欢上了基于项目的学习。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积极投入,再到汇报交流评价,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了合作学习中,学会了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创作出了成功的作品。

本次研究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地以实践检验教学,以教学改进实践,才能真正创新教学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次研究仅仅是一个起点,PBL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在实践上不断探索,以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获得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

究,2002,29(11):18-22.

[2] 王同亿译.英汉辞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

[3] What Is PBL[EB/OL].http://.

[4] 刘延申.美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简述[J].教育研究,2001,(10):74.

[5] 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外

上一篇: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ES驱动器在电梯行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