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提升

时间:2022-10-08 12:44:00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提升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就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现状展开分析,而后进一步对如何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有效性

初中阶段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必须得到教师的关注。

一.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过程而言,有着与小学和高中阶段都截然不同的特殊性。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延长到八小时,并且从客观上要求学生有更为独立的学习精神,而这些都是小学阶段从不曾涉及的问题,在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陡然出现,如果没有教师的妥善引领,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顺利步入初中阶段的学习环境中。

从语文的教学角度看,不同于小学阶段对于字词句的学习和分析,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从内容量上大大增加,并且要求学生有更自主的学习意愿。从教学内容上看,初中阶段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安排,开始倾向于对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关注,这与小学阶段关注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状况也有所不同。从根本上看,这种转变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考虑,并且结合学生对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而进行设定。对于学生更深一步展开基于中国文化的语文学习,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作用。

但是从实际的教学环境特征看,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阶段后,仍然存在对于教师和教材的极大依赖,很多学生对于教学活动中的某些指令执行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而与此同时,教师则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能够在一些框架性的指导之下完成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于是造成了师生之间对于彼此期望值的差异。在这种期望值的差异,直接导致师生双方对彼此行为的不满,在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激化双方之间的矛盾,给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塑造

通过对当前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展开分析,可以发现能否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率,对于语文教学的效果而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可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实实现师生之间行为和思想最大可能的同步,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1.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呈现出较为突出的特征,而师生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也正在于此。师生之间的矛盾产生,多源于其自身行为与对方期望值的不一致,而从学生角度看,就是被动学习的现状与主动学习的期望值之间的不一致。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而言,应当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更加需要,尤其是在步入初中阶段的前期开始,让学生了解到初中学习的特征,以及其应当做到的行为模式和学习水平。这是为学生树立起一个行为标杆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的过程,更是纠正学生对于自己估价衡量的重要环节。

2.构建完整语文知识体系

经过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在字词句方面已经具备必要的基础,单纯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的自学能力基本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之所以课堂教学仍然在有效性方面呈现出一定的不足和匮乏,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态度有关。考虑到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变化,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文化的强调。必须注意到,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必须要重视的,其一在于对于文化的传承,其二在于对于语言的驾驭。初中阶段从内容上增加的诸多古文以及名著内容,虽然其中不乏外国文学的踪迹,但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打造更为重视,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服务于学生自身素质构建的文化特征塑造。而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方面,只有学生实现了对于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的掌握,才能实现将文化向未来传承的任务,也唯有如此才是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并且毋庸置疑,只有师生双方都紧紧把握素质教育脉搏和文化传承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的主线,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

3.加强语文思想的把握

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常常会陷入一种半僵化的状态,即由教师带领学生将完整的课文划分为段落,甚至深入分析句子的状态。这种僵化的做法是对于完整文化的一种割裂,不值得提倡,但是又必须注意到这种教学方法本身的价值所在。合理的做法应当是从作者的思想和描述手法角度着手展开分析。

三.结论

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双方对于教学时间的更为合理利用,也是帮助学生有效实现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深入发现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特征和问题,切实提出改进建议,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下一篇:史南油田井下落物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