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导引

时间:2022-10-07 08:32:47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导引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较之以前有所变化,具体的表述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背诵的篇目也有所增加(具体篇目可参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3年中考的文言文阅读,必然会注重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落实。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文言文考查所占分值一般为语文全卷的10%-15%,这一分值比例不小,其目的之一无疑是为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能较快适应新的学习。因此,如何抓好文言文教学和复习,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中考的语文成绩,也可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对于其他内容的考查,文言文阅读题是我们能够抓得住、拿得稳的部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和考试试题的总体情况是,在文言文阅读这一板块,主要检测对文本的阅读能力。由于大部分地方把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并在一起,为检测考生的阅读迁移能力,增加选拔性考试的区分度,也有一部分省市或地区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增加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检测。

以2012年山东滨州卷的文言文阅读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荆 之 地 方 千 里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舍其文轩( )(2)此为何若人( )

(3)过故人( ) (5)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

3. 翻译句子。

(1)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

(2)子不若已 译:

4.【甲】文表明了墨子的 主张;【乙】文画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

5.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

由本题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要考的内容是两大方面:一是字、词、句的理解,二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正是即将面临中考的每一个同学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即“考什么”。

鉴往知今,来年中考语文的命题走向,会依循“稳中有变”的基本思想,不会大起大落,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这个文件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是各地命题老师设计试题的依据。

由上题可以看出,中考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阅读语段无不凸显其“浅易”的特征。阅读的文本多以课内篇目为主,课内篇目又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要求背诵的20篇课文为主,与2011年前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同的是,新增了若干篇目,这些新增篇目被选为阅读语段的机率更高;有些省市也选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课外文章作为阅读材料,这些课外文段或与课内文段做比较阅读,或单独选用。选用课外文言文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的是阅读迁移能力的考查。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一般设计4—6道小题,依循的都是“学什么,考什么”的基本思想,以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的题型,以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能级为检测方向,着眼于字、词、句的理解以及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两大方面,从整体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情况。

除了“考什么”外,大家还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怎么考”。

文言文阅读题中都有词句理解类试题(如上题的第1—3题),这类试题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词语解释一般都选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为主,有些地方也检测对常用虚词的理解,考题中考查频率较高的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者”等,无论实词还是虚词,除了要求掌握其常用义外,也注重迁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这些词语一般在课本中都有注释,因此注释和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资源,把这一资源用足,就可以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得满分。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求翻译的是文章中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翻译这些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有了词语理解的基础,翻译文言句子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障碍。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字、词、句试题,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推断,因为要考查的内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一些难解的词语,命题人会给出注释以降低难度。可见,牢固地掌握了课内知识,就为解答课外文本的阅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应该说,课内文言文学习得牢固扎实的,应对课外文言文不会有困难,因为这些选文的文字障碍要比课内文言文少得多。

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运用(如上题中的4、5题)相对于字、词、句的理解来说,难度要大一点。主要检测的是对文本中心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这几方面的理解、领悟、鉴赏、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这类考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通读全文,明确各类文体的文章特点。议论类文章要弄明白论点、论据和论证,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比较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说明性文字要落实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记叙类文章要分析人物言行,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批判,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如解答上述试题中的第4题,两文的主要人物都是墨子,都通过对话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而且墨子的话都是反驳对方的,但叙述的事件和语境不同。这就先要从甲文中墨子的话概括出墨子的“非攻(兼爱)或反对战争”的主张,通过乙文中墨子的话提炼出墨子坚忍不拔或坚守信念的品质。(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3)联系全文,进行分析。文言文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察内容是关于文本的写作特色,如上述第5题,就需要先明白什么是类似推理,然后对两段文字进行分析。甲文先用一个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然后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物产丰富和宋国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乙文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类推出“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4) 树立历史的观点。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

文本内容的理解,经常检测到的考点还有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由于一份试题的容量有限,在实际考查时,这些考点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往往呈现综合性的特点。

为保证评分的客观公正,以上考点有时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2012年四川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第6题(选文为《醉翁亭记》):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解答选择题应该明白提供选项的范围,即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或者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由上题可以看出,这些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致是一致的,题干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既然其他三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也可利用这点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解题可以分成四步完成:第一步,吃透题干。指明确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避免误答。第二步,分析选项。选项大都不长,均为概括性判断,要把它们与题干要求作是非比较。第三步,对照确认。根据所给选项,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立足全文,辨析和断定选项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如上题C项中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显然与文章内容不符,因此本题当选C。

当然,对这些考点的考查,也会设计主观题(如山东滨州卷的第4、5题),主观题的答题指向明确,解答时在要答准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

“活”是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评价思想。所谓“活”,主要体现在不少地方的试题中设计了或多或少的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的命题形式有欣赏型、比较型、评价型、感悟型、献策型、联系实际型等。解答这些开放性试题必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联系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有的放矢。试题强调的是对自己观点和看法的阐述,可运用正向思维,还可以用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分的要点是答案要言之成理。

稳中有变是中考命题的基本思想,日后的中考将延续近年来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格局: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能力。据此,宜在如下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要加强诵读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养成诵读的习惯,不仅可以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断句停顿、揣摩语气、解释词语、掌握句式、翻译文句,而且可以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理解。

其次,要掌握规律,提高运用能力。文言知识有规律,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的用法和文言句式规律更明显。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便可以提高辨识能力,用它来解决问题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归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文课内篇目并不是很多,但这些课文中的各个知识点是散装的,将这些篇目中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梳理归类,有利于系统地准确掌握这些知识。同时将这些篇目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情况、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有助于达成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考查内容,正确把握命题方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应对来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思路。

上一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下一篇:试论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