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管理

时间:2022-10-07 08:10:00

游戏教学管理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游戏辨析

【论文摘要】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本文从整体上概述了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对当前幼儿园教学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课程设计以及教师的教育行为,无不在游戏性、活动性上下功夫。这本是可喜的现象,因为要使教育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游戏理应受到重视,理应成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幼儿园游戏与教学之间关系的淡化。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活动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因此,探讨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家眼中游戏的地位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历史上有不少教育家对游戏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眼中游戏和教学的相互关系。其中,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1]同柏拉图一样,在理论上赋予游戏重要地位的还有福禄贝尔,他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是著名幼儿教育家的蒙台梭利,她关于游戏及其与教学的观点不同。蒙台梭利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和玩具,否定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儿童只有从事真实的活动,才能产生活动的目的性、责任感和其他社会性的品质”。[2]在她的“儿童之家”,教师们使用“教具”,而不是“玩具”进行教学活动。杜威摆脱了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等人将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他认为教学必须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教学中需特别注意“抓住儿童的自然冲动和本能,利用它们使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提到更高的水平,使之养成更有效率的习惯;使他的自觉性得以扩大和加深,对行动能力的控制得以增长。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游戏就会成为单纯的娱乐,而不能导致教育意义的增长”。[3]在杜威看来,教学中应该渗透着游戏,并且借助游戏达到“教育意义的生长”。

他们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理论基础等,造成他们在具体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许多差异。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使得幼儿教育变得“多元化”、“多样化”,直接影响后世的人们对游戏和教学关系的不同观点。

二、关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三种不同观点

1.“分离平行”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分离平行”的状态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无关,教学主要在课堂中以让幼儿直接接受的方式进行,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为中心,学依从于教”。[4]主张把游戏排斥在“教学”范围之外,认为游戏仅仅是儿童在学习之后的一种放松和调剂,它可以满足幼儿自发活动的需要,因此可用作“奖励”的方式,以鼓励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这种观点只看到游戏与教学的区别,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视二者为平行的关系,没有交汇的可能。持这种观点的教育者常出现的一种问题是“游戏功能手段化”。因为游戏和教学是无关的,游戏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功能就是加深和巩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知识技能。

2.“游戏和教学等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幼儿园的教育不用提教学,不必有上课,游戏和教学是一回事,同一活动既可能是教学活动,也可能是游戏活动。于是,将教师引导下的幼儿活动都说成是游戏,将所有的游戏都赋予了特定的教育目的,本该属于教学的活动,成了孩子们围着老师团团转的“游戏”,而本该属于游戏的活动,则成了教师围着孩子团团转的“教学”。这是当前幼儿园实践活动中比较多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淡化了游戏与教学之间的界限,只看到了游戏和教学之间的联系,而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是将二者混为一谈了。

3.“相互融合”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相互融合”的状态下,“教”追随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为中心,教依从于学”。[5]这是当前幼教界最提倡,也是最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系统、全面、辨证的看待游戏和教学的关系。即既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又看到了二者是有区别的,把游戏寓于教学中,教学寓于游戏中,游戏是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是游戏中的教学。

(1)教学和游戏是有内在联系的,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游戏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一个起指导作用的观念,它使一个人的继续的行动有意义。”幼儿“如果要得到某种确定的外部结果,就得坚持目的,所期望的结果愈复杂,愈要坚持目的,并且需要有相当长的中间系列适应行为。”比如,“儿童在制作一个玩具小船,他就必须坚持这个目的,并且用这个思想指导他的一系列活动。如果儿童只是玩船的游戏,那么他可以随意改变当作船的材料,随着幻想的暗示,引起新的因素”。[6]因此,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渗透着大量教学契机,幼儿园教学应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在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时,目的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更重要的是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也就是引导幼儿明白“坚持游戏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因此,游戏与教学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2)教学与游戏又是各自独立的,这种独立表明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教学是教师将外在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儿,目的是使幼儿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而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外化出来,是以已知为基础,且享受已知的活动。教学更多地强调“目的”、“计划”、“效果”,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游戏更多地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强调幼儿自主的活动。两者的规范不一样,本质的规定性方面也不一样。因此,对幼儿来说,教学和游戏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应将教学和游戏混为一谈。在游戏中“兴趣比较直接,这个事实常常用这样的话来表示,就是在游戏中,活动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而不在于它具有将来的结果。”[7]而教学具有鲜明的外在目的性,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其特殊的任务,都要追求目的的实现。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只要是追求目的和结果的活动,就是教学;只有满足于活动过程本身的,才是游戏。所以,游戏与教学是有区别的。

三、“教学中的游戏”与“游戏中的教学”,把握融合的度,躬身实践。

由于人们存在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与教育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以上三种不同观点。我们应该坚持“相互融合”的观点,提倡“教学中的游戏”和“游戏中的教学”。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学与游戏的融合,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而这只能靠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将游戏与教学很好的融合。如我们应把握幼儿园中的游戏有着双重目标,对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不能为游戏而游戏,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发挥其他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就要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应清楚的认识到,对年龄越小的幼儿来说,其依赖于现存环境而产生的每一次具体活动的外在目的越不明确,他们只体验活动过程,即使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目的和结果也是非常隐蔽的,这时应尽可能的强化手段,延长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纯粹体验活动过程的游戏逐渐减少,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性日益鲜明,这时应相应的缩短过程,追求效果。[8]

“教学”应当实现向幼儿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生活世界”和“教学世界”的有机融合而不是人为的割裂。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与游戏的重要关系,至于实践的效果和程度如何,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亲自去摸索。最后引用杜威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还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艺术就是对这个需求的回答。而教学活动中始终渗透着游戏,这样的活动就是艺术。[9]

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度,让我们的教育活动成为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6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65

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74

4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5(5):9

5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126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5~219

7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2

8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0

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9

上一篇:小专题教学管理 下一篇:供销社发展经济运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