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文媒体的发展、挑战及应对

时间:2022-10-07 05:31:17

英国华文媒体的发展、挑战及应对

英国华文媒体的发展与华人移民英国的历史变迁、主流社会及华社经济状况、全球媒体业发展新趋向密切相关。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不断增多,以及金融危机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持续,英国的华文媒体无论在数量构成、内容设置、生存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发展历史

华人移民英国的历史起源于17世纪,当时英国轮船上开始招募一些华工。到19世纪,伦敦东部及利物浦码头区逐渐形成一些华人聚居区。当时东伦敦的华人聚集地就出现了一些中文海报,成为华人沟通信息的媒介,可谓华文媒体的“雏形”。目前有据可查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华文媒体,是1894年在伦敦创办的华文期刊《中英商工机器时报》。

华人大规模移民英国,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香港和广东的移民来到英国,主要从事餐饮业。华文媒体的真正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因香港移民构成英国华人的主体,《华侨日报》、《大公报》、《香港商报》等在香港编辑印刷的报纸,被空运到英国销售。另外,香港政府也在英国发行供香港留学生看的《香港新闻文摘》。

1975年,香港《星岛日报》在英国创办《星岛日报》欧洲版,标志着英国华文传媒进入本地化的新阶段。直到今天,该报还是英国惟一的华文日报,也是惟一的收费华文报纸。20世纪80年代,香港《文汇报》也曾在英国办欧洲版,但在坚持了七、八年后退出。

2000年12月,英国最早的免费华文报纸《华商报》创刊,宣告华文媒体彻底本地化的开始。此后,免费派送的华文周报或双周报,如《新欧侨报》、《桥报》、《英中商报》、《英中时报》、《伦敦时报》、《华闻周刊》、《欧洲时报》英国版等不断涌现,英国平面华文媒体进入空前发展、竞争激烈的新阶段。

英国华语电视的发展同平面媒体一样,最早也是依托于香港电视机构。1993年,港商背景的“欧洲东方卫视”在伦敦成立;1999年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联手星空卫视兼并欧洲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欧洲台1999年8月在伦敦开播。在英国播出的另一家华语电视,是同样具有香港背景的无线卫星台。1994年3月,无线卫星台创立,名为“时视”。1995年8月,香港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收购了“时视”60%的股份。1997年3月,“时视”改名为“无线卫星台”,2003年,TVB收购无线卫星台全部股权,总部设在伦敦。

在网络媒体发展方面,除了BBC、《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开办的中文网站外,英国平面华文媒体也创立了自己的新闻网站,但内容几乎全部来自平面版,真正有影响力的本土独立中文网络媒体尚未出现。

目前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英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创。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金融业乃英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金融危机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较一般国家更为深重,经济复苏的步伐也相对迟缓。直至今日,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不散。2010年5月英国保守党和自民党联合政府上台后,大幅削减公共开支,以减少巨额财政赤字;同时推出严限非欧盟国家移民政策,提高技术移民、留学生签证门槛。金融危机及英国政府推行的新政,不仅对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华文媒体的生存状态。

这种影响体现在:

第一,华文媒体数量大幅减少。

2006年至2008年,是英国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时期,也是华文媒体空前繁盛的阶段。当时在平面媒体领域,除了收费日报《星岛日报》欧洲版以及《华商报》、《英中商报》、《英中时报》及其子报《太阳报》、《新欧侨报》、《伦敦时报》等影响较大的周报或双周报之外,还有《东盟商报》、《联合商报》、《桥报》、《网鸟》、《华彩周报》、《华人健康报》、《新华时报》、《新界线》、《英国华页》等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报纸及刊物。十几家平面媒体在市场上竞争,既有综合性报纸,也有专注于、地产、商讯等领域的专业媒体。经过近几年的大浪淘沙,许多媒体在市场上已经不见踪影,目前只剩下《星岛日报》欧洲版、《英中时报》、《太阳报》、《华商报》、《新欧华报》(前《新欧侨报》)、《华闻周刊》、《欧洲时报》英国版等7家报纸定期出版。

探究华文媒体在金融危机后数量大幅缩减之因,就不能不提到华文媒体自身所具有的明显依附性。

这种依附性主要体现在对报纸投资者所从事主业的依赖。英国华文媒体创办者的一个共有特征,就是在所属媒体之外,还另有其他主业。如第一家免费报纸《华商报》的创办者薛平,最早从事旅游业和超市经营;《英中时报》老板陈明亮从事旅游业,拥有欧美嘉集团;《新欧华报》老板何家金拥有“福清金融”集团,主要从事跨国汇款及餐饮业。多数英国华文媒体完全凭自身经营无法盈利,因此需依靠投资者主业的利润进行补贴。而当金融危机袭来,主业经营遇到困难时,势必就影响到旗下媒体的生存。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中商报》和《伦敦时报》。《英中商报》所依附的是一家从事中医药产业的集团。在金融危机之前,英国的中医药行业出现了一段黄金发展期,中医药店铺增速迅猛,《英中商报》所依附的集团公司已启动与其他公司联合重组上市的工作,但金融危机对中医药行业打击甚大,该公司无法继续经营,也导致旗下报纸倒闭。同样,金融危机后,英国政府提高留学准入门槛,严打假留学,诸多留学中介公司经营艰难,母公司从事留学中介服务的《伦敦时报》(2008年创办)也于2011年1月停刊。

第二,广告数量下滑。

金融危机之前,立足于服务华社的华文媒体,广告除来自中餐馆、留学中介、中医药等华人主要从事的产业之外,主流社会从事电信、汇款等业务的大型企业,也将广告投放到华文媒体。但金融危机后,餐饮业生意不景气,留学中介、中医药等行业遭受重大打击,华人企业投放广告缩减,主流社会大型企业的广告量也大幅下滑。

此外,为维持媒体生存,华文媒体之间也存在广告压价竞争现象,使得经营更加艰难,多数媒体对投资者主业的依赖更趋严重。目前,除《英中时报》、《华商报》能够靠自身经营盈利外,其他媒体都属亏损状态。这些亏损媒体之所以依然继续出版,除了投资者对旗下媒体未来发展所持的信念外,实际上很多媒体也承担了为母公司主业进行广告宣传的职能。

相对于平面媒体的风云变幻,英国的华文电视媒体近些年较为稳定,目前依然只有两家电视台。以普通话和粤语播出的凤凰卫视欧洲台节目收视范围覆盖欧洲和北非47个国家及地区,播放节目的时长为每天24小时。“无线卫星台”也全日24小时以广东话及普通话播出电视节目,覆盖范围遍布欧洲48个国家。

与英国平面华文媒体一样,英国华文电视媒体也具有突出的依附性。但两者不同的是,平面媒体更多依附投资者在英所从事的主业,而作为香港电视媒体分支机构的英国华文电视媒体,则更多依附于其总部。如无线卫星台的节目主要来自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及其姊妹公司,包括台湾无线卫星电视、无线电视8频道等。节目内容包括电影、新闻、纪录片、音乐特辑、综艺、闲谈及旅游等。观众以来自香港的华人为主。凤凰卫视欧洲台节目内容主要包括凤凰卫视品牌节目,如“时事直通车”、“锵锵三人行”、“鲁豫有约”等;中国大陆电视台提供的节目;采购的电视剧和专题片节目等。其自办节目每天只有22分钟,主要包括介绍中国与欧洲经贸动态的“欧华商讯”;内容来自翻译主流通讯社新闻素材、各记者站自拍动态新闻的“今日欧洲”;以风光、文化、社会、历史等专题片为主要内容的“欧洲印象”等。凤凰卫视欧洲台针对来自中国大陆华人移民的增加,节目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目前播放来自中国6个省市电视台的专栏节目。总体而言,因受众群体数量较少,分布较为分散等原因,目前英国华文电视媒体在自身经营方面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对总部在节目内容、经费等方面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观。

应对之道:明确定位 加快网络化

面对生存、经营上所存在的困难,英国华文媒体也在采取多种应对之道,一方面在媒体定位上更加明确,内容质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为应对新媒体时代,不断拓展传播手段。

第一,调整读者定位,满足华人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据英国官方统计,目前英国有约60万华人。随着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增加,特别是留学生数量的增多(目前约有10万人),华社原以香港移民为主体的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具体到华文平面媒体领域,除《星岛日报》欧洲版之外,其他目前出版的报纸的投资人均具有中国大陆背景,多为在英留学之后在当地创业的人士。而以华人社会为服务对象的华文媒体,也顺应时展,进一步调整读者定位。除自采内容更多关注新老移民的生存状态外,在自身采编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与中国国内各种媒体的合作逐渐增多。

《英中时报》由中国大陆留英博士陈明亮于2003年创办,是英国最大的全国发行的免费中文报纸,发行量据称4万份。该报的读者定位是“老移民”,这些“老移民”既包括来自香港的,也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因为最新的移民对信息的需求更多依赖网络,因此报纸更主要是为“老移民”服务。报纸内容除关注移民政策、华人生存状态等英国华人关注的话题之外,还满足华人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承办《人民日报海外版》英国专版;与新华社合作开辟《中国新闻》专版;与中新社合作《专版》等。

作为英国最早的免费华文报纸,《华商报》目前据称发行量为3.8万份,每周发行,每期对开36页。除英国外,还发行到法国和德国。该份以普通打工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以社会及娱乐新闻见长。近来,该报明显提高了中国大陆新闻,港台新闻等版面的内容和质量。该报老板薛平表示,随着来自大陆移民的增多,除了关注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本地新闻之外,增加来自他们家乡新闻的数量也是顺势之举。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诸多华文平面媒体销声匿迹之时,免费周报《华闻周刊》于2010年12月创办,由“亿诺传媒”出版的该份报纸,其母公司从事教育产业。在华人移民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该报明确定位为“新华人社区精英读本”,也是继《新欧华报》之后,第二份简体中文报纸。该报48版全彩印刷,初始印量3万份,发行遍及全英及爱尔兰40个城市。其在版面设置上分为三个板块,包括“深耕新闻话题 实录华人生态”的《闻周刊》;“借重海外华人视角 展示英国文化创意风貌”的《艺周刊》;“打造中文版英国都市消费圣经”的《都周刊》。

第二,加速网络化步伐。

在新媒体时代,英国的华文媒体在拓展传播手段方面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迟缓。现有的平面媒体虽然都开办了自己的网站,但内容几乎完全是平面版的在线化。纯粹的网络媒体中,《留园网》英国版在留学生中的影响相对较大,但其创办者及编辑团队均不在英国;《英伦在线》自称是一个从新闻报道、智库分析和互动辩论的角度来探讨中英两国政治、金融和科技交流的中英文网站,但内容更新慢,影响力较弱。真正有较大影响力的还是主流媒体创办的网站,如BBC中文网以及《金融时报》中文网。

实际上,传统华文媒体早已进行网络化探索。《英中时报》就在全欧华文媒体中,率先实现在线阅读,也曾在本报平面版内容之外,转发其他媒体新闻。但由于编辑人员削减,目前只能提供本报平面版内容。根据世界权威网站排名机构Alexa最新排名,《英中时报》网目前排在全球约第84万名,一般每条新闻的点击量最高在1千次左右。

传统华文媒体网络化步伐之所以迟缓,除了受制于资金实力等原因之外,其媒体原有定位也阻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华商报》老板薛平认为,其报纸读者定位是为中下层的打工者服务,这些人很多不会上网,或者没条件上网,因此没有动力在网络化方面进行更多投入。

相对于传统华文媒体的迟缓,主流媒体却在加快向网络化方向转变。2011年在英国华文媒体界影响较大的一个事件,是BBC中文广播停播。其停播的直接原因,是英国新联合政府为削减开支,将原为外交部拨款的BBC国际部经费,改由BBC自己承担,经费总额削减16%。隶属于国际部的中文部,因此裁员20%。但正如英国外交大臣黑格在接受议员质询时所言,停播中文广播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媒体环境发展,听广播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停掉广播,正可以更丰富中文网站内容。目前,BBC中文网的内容已确实较以前内容更丰富,更新速度明显加快。

传统英国华文媒体虽然在自身新媒体发展方面难尽人意,但处于整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其也从中受益。《英中时报》、《华商报》、《华闻周刊》等媒体网络版内容,因被中新网等有影响的网络媒体转载,而扩大了稿件在整个华人世界的影响力。

此外,新创办的华文媒体,也看到了未来媒体发展方向,而在起步阶段就加大在新媒体方面的投入。2010年12月才创刊的《华闻周刊》,其官方网站的注册读者,除可浏览报纸电子版的全部内容外,还可在网站上发表评论,参与热门话题投票,并转发文章给朋友以及Facebook、Twitter或新浪微博上的关注者。与其他传统平面媒体相比,《华闻周刊》在增强与读者互动方面有明显提升。

上一篇:很不一样的“外宣”书 下一篇:世界最长的高铁正式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