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心里特征、表现形态与医疗护理的对策探析

时间:2022-10-07 01:26:25

糖尿病患者心里特征、表现形态与医疗护理的对策探析

[关键词] 糖尿病; 情绪; 心理; 护理; 探讨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29-01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逐渐上升,并趋于年轻化,以往糖尿病发病年龄60-80岁,而今已有一部分患病年龄20-40岁。目前公认精神与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病人常规治疗效果,对病人不同的心理新问题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年来我们对90例的糖尿病患者的精神与护理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采取相应护理办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2010年3月在我们循环四科住院的糖尿病90例。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二型糖尿病60-80岁,一型糖尿病20-40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合并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兵力17例;糖尿病肾病1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20例,糖尿病病史2个月-22年。

2 精神心理问题

2.1 分析 此类患者均为Ⅰ型糖尿病占55%,由于患者多是青年,一旦被确诊十分恐惧紧张。将终生依靠外源胰岛素治疗,而他们又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当他们得知没有根治可能,常有一种焦躁的情绪,加上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感到终生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容易冲动,整日沉浸在悲伤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态度。

2.2 护理 角色的转变使许多病人不能适应心理及行为的改变,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和蔼可亲,消除心理戒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 精神萎靡不振、自责、内疚等不良情绪

3.1 分析 此患者均为Ⅱ型糖尿病,占42%,中年人居多,病人因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期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对自己的病情时常患有神经质,情绪波动大,年轻人得知自己患糖尿病,不能正确面对婚姻问题,害怕组建家庭;而有的已为人父母患者看到下一代也患有糖尿病以为自己遗传给孩子,更产生深深的内疚心理。

3.2 护理 这类患者我们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把思想顾虑倾述出来,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的控制饮食,适当的运动,科学的用药,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很好的控制病情,并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取得家庭配合,使患者调整自己不良心态,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4 精神紧张、焦虑、惧怕的心理

4.1 分析 此类患者Ⅰ型糖尿病占5.3%,Ⅱ型糖尿病占37.5%,较为多见,有资料显示:6.3%的糖尿病患者有主观精神紧张,42%的糖尿病患者有客观焦虑症状,这是因为糖尿病是一种难治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不准确熟悉而产生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惧怕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糖尿病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庭,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

4.2 护理 要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精神压力,客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护理人员态度热情,服务周到,向患者主动诚恳的解释有关新问题,做到病情讲解恰如其分,糖尿病知识详细介绍,增加患者自我调摄能力,鼓励患者到室外活动,适当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慢跑、爬山等,使患者心情愉快,并有利于葡萄糖代谢利用,降低血糖。因此要根据疾病的特殊性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以免低血糖发生,活动时应随身携带糖块、饼干等,使他们理解活动和休息相结合,有助于糖尿病稳定,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布置,从而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5 针对性精神放送和鼓励性心理暗示

5.1 分析 目前的精神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不良发展。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很多,一般分内因和外因。内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把糖尿病看的过于严重;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等,联想自己的前途也忧心惆怅,而倍加紧张。外因主要是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不被别人理解造成心理的扭曲。这些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5.2 护理 针对上述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能正规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外对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稳定不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及子女负担,对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6 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6.1 分析 此类心态患者Ⅰ型糖尿病占7.8%,Ⅱ型糖尿病占19.2%。Ⅰ型糖尿病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和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治疗和血糖监测,并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凡是恋爱中的男女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而被抛弃,有意识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4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均为早期症状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则满面红光,貌似“体格健壮”,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是血糖高了点,对身体影响不大,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

6.2 护理 在我们平时工作中,对于有意识拒绝患者给予关系照顾鼓励患者倾诉心理话,针对其内心矛盾,做疏导安抚工作,让患者掌握有关糖尿病知识,定期召开糖尿病“病友会”,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有的患者认为胰岛素像一样,一旦使用就会上瘾,并且用量会越来越大,将导致无法自拔,更加拒绝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这时我们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说明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对满不在乎的患者应介绍高血糖的危害性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们熟悉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宣教饮食、运动、科学用药的重要性,使其克服对疾病的怀疑、拒绝、满不在乎心理。

7 精神抑郁、消极心理

7.1 分析 此类患者为Ⅱ型糖尿病,占68%,Ⅰ型糖尿病患者占4.3%,抑郁的摘要: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一时难以适应现在身体状况,认为自己对社会、家庭没有了,加之疾病折磨,成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也有的是丧偶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寂寞、单调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次之,由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者,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7.2 护理 首先用温暖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取得患者信赖。主动和患者谈心让其接受,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及早治疗。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麻痹大意,自欺欺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到,坦然面对。家庭和睦也是身心健康基础,保持和外界环境相接触,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及时调整自己,更好的适应环境,针对消极心理,向他们讲解该疾病危害后果,帮助其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消除抵触情绪,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客服厌世的心理,增加战胜病魔的信心。

8 结语 经上述护理,90例糖尿病病人精神心理障碍,70例有明显好转,占80%多,积极的配合治疗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长,中国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人群日益增多,有关糖尿病患者精神及心理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由于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增多,如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升高,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会减少,也可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又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紧张等心理障碍,故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对患者的康复极为不利。因此,精神心理治疗及护理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治疗和护理作为基础治疗,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必须和药物治疗并施。采取对机体治疗和精神治疗并施,相互配合。再者,不但要重视患者本人,还须其家庭、单位及社会的关注配合,在专科医生正确指导下,形成四位一体的支柱群体。以便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学素养和心理素质,能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准确找出患者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和有用的信息,运用医学的心理学的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

上一篇:泻心汤合十灰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社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效果的影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