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高效开展思维训练的尝试

时间:2022-10-07 12:21:32

阅读教学中高效开展思维训练的尝试

【摘 要】开展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高效开展思维训练,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从训练逻辑性思维、全面性思维、深刻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四方面就开展思维训练的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 训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思考,无异于浪费时间和精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为思维的反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形式的语言活动进行的,因此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所以以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的重要任务了,语文教学中可处处训练思维,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思维训练的契机,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思考文章脉络,训练逻辑性思维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所以可引导学生或从课题入手、或从层次结构入手,或从中心事件入手,把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与学生的思维之路联系起来,可让学生按文章的思路去阅读,循作者的思路去思维,如此不仅可有助于真正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板书课题时就可突出“新装”一词,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再读课文,揣摩故事发生的前提是什么,关键是什么,进而梳理出故事情节脉络: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小孩揭新装,再次通过小组讨论阅读就可理清故事能得以顺利进行的理由,皇帝爱新装,每天每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是故事的前提,骗子声称他们织的布料“任何不称职的或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是得以成立的关键,皇帝大臣随员有极强的而愚蠢的虚荣心,甚至本能地怀疑起自己而不敢实说亲眼所见的现实,这是故事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在阅读过程中梳理文章脉络,即可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及写作意图,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能得到相应的训练。

二、点面结合思考,训练全面性思维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是训练学生全面性思维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开展全面性思维训练。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在指导本文阅读过程中可结合文末一句“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来设疑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以此为纲来阅读课文,归纳总结出作者原是如此多方面来解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内部原因:物质基础(有无色素);物理原理:光波反射;生理需要:保护作用;进化观点(发展过程);外部原因:自然选择(昆虫作用)、人工选择。学生在理解作者如此全面性地分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过程中,也是对自身思维的广阔性的一个启发,必然会影响他们在经后所分析问题时也会有意识地尽可能地全面地分析问题。

三、把握问题实质,训练深刻性思维

思维深刻性的人善于通过问题的现象而深入其本质,揭示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而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上。例如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从狗流唾液的现象中发现高级神经活动规律,阅读教学也可抓住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事理的本质,学习深刻地分析问题,如在《幽径悲剧》一文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如下一些疑问来进行训练:①作者先如何写幽径?②如何写幽径藤萝之美?③作者在写到十年后的“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通过阅读或深或浅地会体验藤萝无论作为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臆会中,在作者心目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再引导学生释义作者为何把最终难以幸免后的藤萝描绘面一幅吊死鬼的形象,并作了深深地自责,通过学生前后对照阅读就可明了,作者在此实则是愤慨到了极点的反诘,是在严厉谴责那些无情无义的毁灭美的愚氓,是在呼唤社会群体要爱美、护美。我想通过如此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而且透过这些语言文字由现象到本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分析、讲解,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于教材中,让学生的阅读无需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让学生摆脱习惯定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有的学生对孔乙己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认为他教小孩子“茴”字和给小孩子分茴香豆,充分体现了他的善良本性,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为了生存,或许拿了丁举人一点东西,就被毒打致残以至惨死,十分令人同情和感慨。有的学生对孔乙己的这两点做法,流露了轻蔑和不屑,认为他代表了封建文人的迂腐和穷酸,偷人东西更是和堕落,这是我们所应抵制和批判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个性化的见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精神,给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充满阳光雨露的宽活空间。对学生不唯师、不唯书的闪耀个性灵光的感受要倍加珍视。再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愚公是移山对还是搬家对?山最后是被神仙背走的而不是由愚公移走的,能说明愚公的做法是正确的吗?本文是在提倡一种不讲究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傻干精神吗?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智不智?有人说智叟的话合情而不合理,愚公的话不合情而合理,你同意吗?为什么?体现愚公观点的哪句话最有说服力和逻辑力量?“操蛇之神闻之”而“惧”,它惧什么?这“惧”说明了什么?天帝之“感”说明什么?命神仙背走二山能否说明愚公移山的成功?神话结尾是对愚公移山的肯定还是否定?换一种结尾如何?这些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引入了一个广阔的展示个性思考和认识的天地,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

上一篇: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教育活动策略 下一篇:基于文献和问卷调查的贵州省的中职教师专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