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三十年与高等教育发展

时间:2022-10-07 12:07:28

改革三十年与高等教育发展

提要改革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两个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的师资得到充分的积累,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分析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现技术知识的增长、收入与社会保障的提升、教育战略的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高等教育面临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高教资源的重组、高教制度的优化、教育伦理的提升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改革;高等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基于大学的职能,高等教育的作用发挥表现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是,当其作用不能充分实现时,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将受到严重的危害。因此,只有高等教育能够独立自主地发挥作用时,国家才可能解决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高教才可被称作强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取得伟大的成绩。

(一)奠定了人才培养基础。从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来看,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5万人的5倍,高等教育总规模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5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23%,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时,高等教育聚集了数量巨大的优良教育资源。截至2006年,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212万亩,教学用房增加到2.7亿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1,424亿元,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同时,我国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伴随高教进入大众化。普通高校教师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层次趋高、学科专业素质逐渐提高、职称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总体上,教育已经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数量和规模的问题、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今后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取得了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学习前苏联设置了庞大的科学院,承担全国的自然科学研究,而高等学校基本上只搞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是不利于发展科学的。从1958年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提出大学应该成为“两个中心”的思想指引下,高等学校逐渐发挥学科齐全、教授与研究生相结合的优势,不断加大承担科研任务的比重,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目前,我国对科技的财政投入中大约有20%进入高等学校,高校用这20%的投入做出了70%的成果。以“211工程”建设为例,十年来成效显著,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明显缩小。截至2008年,“211工程”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数增长了8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近4倍,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就科研中论文成果总体而言,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11月14日了200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结果显示,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我国跃居世界第二位,继2005年超过德国后,又超过了日本和英国,仅次于美国。同时,2006年我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17.2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8.4%。总之,以上成绩将使得高校在科研中具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并将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生产。

二、改革是高教事业前进的动力

以“思想实践”与“实验室实践”作为主要形式的高等教育,其发展主要依赖于人类能动性的发挥。我国高教成绩的取得与改革下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有重要的关系。因此,考察三十年改革对高教实践中各个方面的驱动将有助于廓清高教事业前进的具体动因和方向。

(一)经济转型与发展依赖于技术知识的增长。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发生改变时,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将面临重新选择。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我国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系统的形成完善也是表现为渐进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社会与学校力量的不断回归替代政府控制的资源配置的过程;另一方面,占世界1/5的人口与低于世界平均的资源,区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在全球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和求发展,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与对核心技术的需求,这些现状使得我国对自身技术的需求产生了迫切感,高等教育强国成了必然选择。因此,无论是理论上高教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是现实中经济的自主发展,以高校为核心提升技术知识水平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介绍,2003~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10.4%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同期平均4.8%的水平。200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9,649亿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同时如上文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同期取得了重大成绩。这一状况表明了经济发展与知识增长的伴随性。以上情况说明,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密切地依赖于专业知识的增长。这是对高教发展认识的基本前提。

(二)收入与社会保障的改进提高了教育投资动机。2007年9月18日,国家统计局《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宣布继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1,100美元后,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国家收入的行列。这一状况是对我国教育需求在改革三十年来快速增加的最好注解。首先,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对层次化需求选择时趋向较高的精神层面;其次,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人们解除了对教育投资的后顾之忧。因此,改革三十年来收入与保障的改进成为高教发展另一个基本前提。

(三)教育战略的实施保障了教育的整体推进。就教育总体而言,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发展和教育兴盛表明经济的崛起伴随着强大的高等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的教育战略即随着社会的转型而改变。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我国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此后,国家持续实施了教育制度创新与教育科研力量培育的战略,从资金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诸多规章制度,为我国高等教育崭新局面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我国出台的教育法规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对高等教育管辖权、资源投入等进行了界定与规范,而且从内容上看,相关规定依次趋于合理化。因此,教育战略的实施是我国改革三十年来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于上文分析,专业知识对经济增长支持的扩展、教育投资的加剧、教育战略的更新将是今后我国高教变革的基本格局。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与技术的需求将体现出新的形式,高等教育将呈现出新的局面。高教资源的重组、高教的规范化、高教的人文化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基本选择。

(一)经济转型与高教资源重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的培养层次有限,而应担负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又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发展应用型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3.3%,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如类型重组、高校合并与重新定位,办学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学校注重个性和办学特色等。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即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但是,就非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存在重学历、轻知识技能传授的现象。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并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层次结构单一,且仅为学历性的培训教育,社会对其评价和认可较低。因此,加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从多层次、终身学习的角度发展高职教育将成为现实选择。此外,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下,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样面临教育学习化和大众化的改进。总之,随着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将面临资源重组的紧迫任务。

(二)体制变革与高教制度优化。当经济体处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时,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会随着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对比力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般而言,随着政府主导力量逐渐被市场主导力量所替代,市场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转变不仅凸现了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而且从侧面说明了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对效率的追求。一个合理的“好”制度比制度中有道德的人更重要。教育制度公正表面看来是合理分配教育权利、机会、资源等教育益品,但这种分配的标准只能依据个体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讲,是尽可能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制度公正的建设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其将从教育制度设计的公正、内容的公正、运作的公正和矫正公正进行系统地优化。

(三)社会民主化与教育伦理发展。社会民主化在我国体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不仅需要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完善的外在制度保障,而且需要关注社会公众内在的需求和相互之间的融洽。但是,在理性的管理和科学技术创造了繁荣的物质文明后,目前我国出现了人们价值取向的世俗化,表现为一定程序的精神危机。同时,通过教育改革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要制定严格的学业标准,更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面对目前出现的不和谐现象,除了要短期内从态度上树立正确认识,还需面向长远加强道德与伦理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并促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此外,还必须从抵制教育腐败、提升道德领导和改进教学伦理三个方面具体强化大学对学生的行为示范和引导。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8.

[2]李庆丰.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基于1997-2006年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之量化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8.

[3]吴国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力量理论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

[4]顾明远.解放思想――30年成就斐然.中国教育学刊,2008.

[5]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8.

[6]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8.

上一篇:重庆灾害风险分析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