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4-08 08:31:29

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已有好几年了,每一个人都讲新课改,视乎成了一种流行。但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是课改追求的最终目标吗?合作学习就是课堂上的讨论吗?我想不少教师是有困惑的,甚至我们常常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笔者根据自己在数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尝试及教委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后的收获,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曾在重庆市江津区新课程集体培训的时候,主讲教师王尚志教授有句名言,是曰“过程好了,结果不会差;学生主动了,结果会更好。”当时根本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直到现在,才终于有了一点感悟。

首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重视过程,淡化结果。

以这次培训工作来说,我认为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强调的是老师们要重视培训的过程,而非培训的结果。起初的每天5学时要求,很多老师都表现出了无赖的念头,但后来又把考核方案加以改进,使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又被激活起来,这就充分说明了培训也不是“应试”的培训,而是重视实效的培训,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地去参与了培训的过程,我想真正到了开学的那一天,心里就一定有底,决不会手足无措、一片茫然。对于当时的这句话,我们都把它理解为学生学习或教师教学的过程,当然有些狭隘,就连“结果”二字,我们都把它理解为考试成绩了,也许这正是受传统教育影响至深的缘故。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解放思想,说的简单,做起来的确很难,难道你敢肯定你的思想一定解放了吗?你还在为学生没有考好而被领导或校长骂一顿而担心吗?为了开展探究活动而耽误了教学进度而烦恼吗?如果没能抛弃那些传统的观念,新课程的理念就会受到歪曲的理解甚至误解,新课程理念就不会在我们头脑里生根发芽。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而非课堂形式,传统的课堂形式也能溶进新课程理念,改革并非摒弃以前的一切,而是要继续发扬传统中优秀的教法和做法,改变影响或阻碍学生素质发展的部分过程,提倡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并不是只为了高考取胜而追求“速效”,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考虑,自然就会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去主动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这样的结果自然就不会差了。

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做好过程,追求更好。

先强调一点,我这里讲的更好,是指把过程做得更好,而并非单纯地去追求更好的结果。改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只在观望中等待,要尽快地去跟上改革的步伐,绝不能待慢。若是从零开始,更需要我们振作精神,快步赶上,一旦落后,可能就会怨天尤人,说改革本来就不会成功,说改革自身就有问题,说改革只是形式等等。实际上,在改革路上,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坐守渔利的成功者,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幸运者,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好每步过程,去认真实践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方法,执行好每一个步骤,计划好每一个方案,总结好每一次教训,才能使我们的改革步伐走得更稳,走得更快,改革过程自然就会更好。

再次,新课程改革对结果也充满期待。

虽然新课程改革重视的好像是过程,但实际上也蕴含了追求好的结果在里面,我们说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培养新世纪的创新性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是追求的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对我们来说,无法在短期内看到,也无法用它来考查改革的成功与否,因此,在无法知道结果的时候,我们只能做好过程,但要相信,只有过程好了,结果才会好,如果过程都没有做好,难道还会有好的结果吗。为了实现我们追求的结果,我们教师必须付出改革的代价,哪怕是失败的代价,也要勇敢地面对新课堂,勇于实践,怀着美好的愿望去做好过程吧。

最后,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

很多教育专家都说过:“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事情,需要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做好了过程。也许过程并不是很美好的,及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艰难的割舍和剥离的过程。我们不能怀着高兴的心态

去期待改革的政策已尽善尽美,认为新课程就像是无瑕美玉,无刺可挑。实际上,在改革路上需要更多的老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把更加优秀和恰当的方法补充进来,不断围绕着既定目标去努力前进,才能朝着美好的方向去发展,这才是一条改革的必由之路。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也指引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用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改。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中国梦”下的辅导员工作 下一篇:关于《网页设计》课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