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科研人员“松绑”

时间:2022-10-07 08:41:26

如何给科研人员“松绑”

改革开放之初,有关部门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制,把科研人员看作国家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他们按部就班,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甚至要求科研人员必须按时上下班。这样做表面上看有利于强化纪律,实际上却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进入本世纪,为了防止科研人员自由散漫,不遵守劳动纪律,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进一步效仿工厂管理体制,对科研人员的报酬实行结构工资制度,即要求科研人员在获得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必须完成一定的劳动量,且根据年终劳动成果考核评价,确定最终报酬。这种做法看似贯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结果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科研成果。不少科研人员为了满足考核要求,不得不把长期研究规划改为短期研究计划,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向国际科研刊物投递文章,致使一些著名刊物对来自中国的学术论文“另眼相看”,少数刊物甚至直接把这些论文当作废纸处理。F在仍有部分科研人员为了完成任务,放弃长期科研规划,转而争取定期科研成果以获得更多津贴,更有甚者,不惜重复发表科研成果甚至抄袭他人作品以骗取科研经费。

这些都充分说明,科研工作是一项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一个特殊的劳动过程,不能把科研人员简单等同于国家工作人员或工厂职工,照搬那些标准加以考核。

前段时间,中央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鼓励科研人员通过转化科技成果获得合理收入,同时又允许他们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这可以说是对以往分配制度的“拨乱反正”,无疑是一种进步,但下一步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首先,应当彻底改变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不再比照国家工作人员或工厂职工的考核方式。对于符合一定条件、被纳入科研管理体系的科研人员,应当大胆实行“不打扰”政策,允许他们自行确定科研项目、科研规划、科研目标及科研成果转化方案。

其次,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尽快推行精兵简政改革,减少辅工作人员,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当前,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与辅助人员的比例大概为1∶2,少数高校科研人员在学校所占的比重不超过40%。这个数字说明大多数资源都被非科研人员占用,一些管理人员的工资甚至远高于科研人员,支配科研资源的权力也远大于科研人员,后者反而成了被管理的对象。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高校的官僚倾向越来越明显。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增加科研人员的话语权和资源支配权,就很难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改革步伐,尽可能减少各类辅人员,争取由科研人员轮流承担管理岗位的职责,遇到重大决策时可以民主讨论,逐步消灭和形式主义,鼓励科研人员根据兴趣和爱好从事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第三,加快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精干高效的教育科研管理队伍。当前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究竟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还是重回老路上去,关系到改革的方向性问题。

笔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可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区分教育科研公共产品与教育科研商品,凡属于前者的,政府全额拨款,切实承担起在公共产品配置方面的责任;凡是属于后者的,就应当允许教育科研机构公平竞争,发现比较优势,实现优胜劣汰以及合理集中资源。

科研工作本来就是一项复杂劳动,尊重复杂劳动的基本规律,尊重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应当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这就要求给予他们更大的制度空间,只有彻底消除“官本位”的思想,不再把科研人员视为“临时工”,戒除急功近利,才能使科教兴国战略变为现实。在科学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开展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上一篇:学校教育科研课题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下一篇: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成因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