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是否弱化了“沉默的螺旋”理论

时间:2022-10-07 07:06:22

自媒体时代是否弱化了“沉默的螺旋”理论

摘 要:通过对自媒体特点的分析以及自媒体时代下网络事件的回顾来研究自媒体时代是否化了沉默的螺旋理论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自媒体;舆论;微博;心理学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伊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基本描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如果感受到他自己的意见是少数的,他不太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和孤立。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自媒体的发展是否对这一理论产生了冲击,这一问题答案对于舆论分析来说至关重要。

1 自媒体的特点

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于2002年提出一个非常具有震撼力的新概念:WeMedia(自媒体),他说,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新媒体(Newmedia),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1]。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

1.1 广泛的传播主体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是由专业机构编辑制作传播内容,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传播主体和信息把关人单单只是这些媒体机构。而对于自媒体而言,并不存在独立的传者和受者,他们是融为一体的。就微博而言,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比如A发了一条关于朱令案的微博,这个时候传者是A,B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加上了自己的评论,这个时候B扮演的角色其实既是一名受者又是一名传者。而媒体、机构也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微博的形式成为传播主体,并且通过微博的庞大资源来迅速吸收信息,比如2011年7.23动车事故中,一名乘客发出求助微博,之后才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所以媒体机构在这个事例中和大众一样充当受者。自媒体与其说是媒体不如说更是一种媒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平台,而传播的内容都是由每个个体来决定的。传播主体的广泛化也同时决定了自媒体的人性化和草根化的特点。

1.2 高效的传播方式

传播主体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模式只能是一对多的线状传播方式,而且是单线传播,也就是得不到受者的回馈。而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则更为自由,它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网状模式。这种模式其实很类似于社交网站Facebook主页上的那张人际关系图,是一种多向的传播,而且最重要的是依附于web2.0的支持,用户的反馈可以得到最明显的体现。换言之,如果把一名用户的微博主页作为一个新闻网站的话,那么构成这个网站的内容除了每一条微博之外还有每一条评论。又由于自媒体平台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所以信息量巨大,传播的速度和效果非常惊人。

2 自媒体对“沉默的螺旋”起到弱化作用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依据是人们的趋众心理,因为害怕与多数人意见不同,所以放弃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自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这一点就被弱化了。网络是一个很好的遮蔽物,让每个人都可以适当的隐藏自己,不至于完全暴露在公众的视线内。比如,随意点开一条“头条新闻”发的新闻微博,会发现诸多评论里有各种代表不同立场的观点,也会有网友相互辩论的激烈场景,但是由于网络匿名性这一特点,平时互不相识的网友也不存在趋众求和的心理,这可以说是从心理角度,自媒体平台对“沉默的螺旋”起到了弱化作用。

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提到“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她认为,舆论的形成是意见气候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见”。这是针对传统媒体时代的说法,在纸媒、电视高度普及的年代,传统媒体是信息的把关人,对信息进行议程设置,决定什么信息需要被传达到公众的视线内,因此会对人们的认知活动产生“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普遍效果”,从而形成“意见气候”,制造“优势意见”。然而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传受者界限的模糊,许多原本没有意见表达渠道的受者如今也变成了传者,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由于网络的普及性,之前不被人们了解的“劣势意见”也渐渐被人们所理解。同性恋的话题在十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禁忌,许多同性恋者由于害怕得不到理解而选择沉默,但是近几年,随着网络表达渠道的不断开放,许多人都站出来宣传有关的知识支持同性恋者,社会开始慢慢理解这类人,许多同性恋者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便勇敢地在虚拟平台上站出来,宣布自己的性取向,争取同等的权利。前不久,著名香港歌星黄耀明和何韵诗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撑同志,反歧视”的活动,活动的微博下大多数网友都表达了认可的态度。自媒体开辟传播的渠道,拓宽了传播的范围,革新了传播模式,让劣势意见者有能够并敢于发声。

3 “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的合理性

之前提到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弱化“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但是这在自媒体平台上并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大多数微博用户仍然会关注自己生活圈的亲朋好友,这样无形之中也开辟了一个熟人社区,相应地会产生趋同压力。许多用户可以在陌生人社区里大胆地评论,发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或不敢说的言论,但是在熟人社区里,他很可能会迫于怕被熟人孤立的心态而放弃表达。经过调查,83%的受访者表示随着微博熟人好友的增加,许多原先敢表达的观点不敢表达。笔者认为,随着微信朋友圈的发展,这一点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自媒体平台为劣势意见者创造了意见表达的平台,但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倒置的形态,即原来的优势意见者变成了少数。比如,十年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代表的是优势意见,但是在最近几年的微博、人人网上到处可以充斥着对新闻联播的反感,认为其不代表民意。而且这种意见表达愈演愈烈,只要有观点赞同政府的政策,就会招来大量的谩骂和攻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赞同的声音越来越少,攻击政府的微博赢得越来越多的转发,这种此消彼长又岂非恰好地契合了“沉默的螺旋”理论。

4 结语

可见,自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弱化或是加强,而是一种表现上的形态变化。理清了这一点对于分析一系列微博,充分发挥公民新闻的作用,对自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等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DanGillmor.We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bythe People,forthePeople[M].200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胡钰.新闻与舆论[M].中国广播电视大出版社,2001.

上一篇:水墨山水画的出现 下一篇:谈高职艺术课程优秀教材编订的核心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