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建模为载体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时间:2022-10-07 03:10:14

以数学建模为载体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摘要】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为实现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以数学建模为载体,建立了“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科学、规范、高效、持续的数学建模竞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在近5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数学建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由教育部高教司与中国工业应用数学学会共同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已历时二十二年[1](1992年~2013年)。据统计,2013年有33省/市/区(含港澳)及新加坡,美国,伊朗的1324所学校23187队参加,成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学生科技活动[2]。

围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积极探索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及其竞赛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建立了“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科学、规范、高效、持续的数学建模竞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并且通过日常的数学建模活动、数学建模竞赛以及数学建模联赛等形式,努力探索与实践,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交往性、体验性及创新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受益面越来越广,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成为基础课部乃至整个学校教学的一大亮点。

2.“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先着力在师资与教学内容上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比如为了提高现

有数学建模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先后选派了多位教师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高校数学教师培训班”;积极参加全国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年会;积极培养新人,储备后续力量等。在教学内容上也大胆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增加新内容和新技术的应用,在数学系列课程的教学中逐步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向学生输送数学建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应用数学、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兴趣。

“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们长期探索与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以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支撑平台为基础,包括环境建设、知识传授平台、能力培养平台、实践平台四个方面,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在我们的数学建模活动开展中起着纲领性作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活动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活动:①开设数学建模、计算方法、数学实验选修课;②加强对数学建模协会活动内容的指导,每学期都要举办5-6次数学建模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数学建模基础、数学软件基础、竞赛案例分析、竞赛报告写作等多个方面,并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数学建模竞赛活动;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且已经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数学建模竞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3.近5年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果

经过指导教师的精心培训和学生的刻苦努力, 我校学生在近5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其次,我校学生参加其它类型的数学建模竞赛也取得较好的成绩,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表2 近5年参加其它数学建模竞赛获奖统计

比赛时间获奖情况

2009年全国“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2队,二、三等奖10队

2010年苏北赛二等奖2队,三等奖3队

2011年全国“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2队,二、三等奖15队

2011年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获得二等奖一项

2012年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2013年苏北赛一等奖4队,二等奖6队,三等奖7队

2013年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获得二等奖三项

通过数学建模培训和数学建模竞赛以及数学建模、数学实验选修课的开设,每年都有近500名学生从中受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学会利用丰富的数学理论建立不同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用计算机求解,知道如何查阅计算机网络资源,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与要求等。而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时是非常实用的。借助于数学建模,我们已经为学校、社会培养了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他们中的一些已经在工作中发挥着骨干的作用。比如04级茅以升班的陈惠粉(2006年获数学建模全国一等奖,保送为清华大学研究生)、04铁运的赵军(2006、2007连续两年获数学建模全国一等奖,毕业后保送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09年读研期间被四川农业大学聘为数学建模指导传授建模经验),2006级数学建模国家奖获得者史彦峰、马利、青亮等分别保送北航、电子科大、西电等名校。2007级数学建模国家奖获得者蒋雪峰获得专利2项,并且保送到南大直博等。

怎样使数学建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叶其孝.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辅导教材,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1~18页

[2] http:///,中国数学建模竞赛官方网站首页

上一篇:对工科线性代数教学中直观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关于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改革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