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10-07 12:08:25

“任务型教学法”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在我市大力开展“课程实施发展年”活动之季,在全省积极推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于是《英语课程标准》所竭力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得到了大力推崇。但是老师们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研讨。

一、概念不清,错把练习当成任务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它强调“做中学”,注重“用语言做事”,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弄清楚概念以后,再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时一定能得心应手,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任务不明,可操作性不强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的目的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因而要求设计的任务,不仅要有趣味性、科学性,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任务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可很多老师设计的任务,实际操作起来有难度。表现在:

1.任务偏难、偏大

一方面,设计任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面,只是就课本上的内容和教学参考书上的有关方法和内容来设计,有时会偏大、偏难。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如:教学Unit1 Module9 Welcome to the Unit时,让学生讨论:How did these things come to be seen as symbols of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没有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的情况下,真的是无法开口。另一方面,设计任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条件。比如,有的作业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而所在学校既没有相关图书,又不允许学生上网吧,农村学生家里又没有电脑,真的是太难了。

2.任务缺乏面向全体学生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做不到,特别是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被忽略,经常因为“任务太难”而不能积极地,全身心地融入小组讨论中。这方面,我是这样来解决的:

(1)认真备教材

教材里渗透着大量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不仅包含英语知识,也涉及政治、地理、法律、宗教等各科内容。不仅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也涉及外国的文化背景。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可以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调整教学顺序等。如,Unit1 Module5,第一课时安排的是Word power,复习和学习有关的描写朋友的形容词。第二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既是上节课的复习,又为学习Reading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课时,泛读。第四课时,精讲精练。第五课时,结合学生作品讲评,学习本单元的语法。这样既使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以“任务链”的形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真备学生

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去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爱好和特长等,以便课堂里进行更合理的分组和分工,设计出生生乐于参与,人人有话可说的活动。

三、评价不够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忽视了两点:只有老师的评价,没有学生的评价,或是学生的评价太少;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总是yes/no,true/false,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一点,只要意识到了,注意点就不难解决。一方面,老师可以多鼓励学生,给学生自信,让学生敢于评价。另一方面,要注意评价的技巧,可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well done等,还可以通过“跷拇指”、微笑、画笑脸、全班齐鼓掌、实物奖励等方法来鼓舞学生的气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应该注重对新教学理念的进一步理解与深入,把教学落到实处,乘教学改革的东风,把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充分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真正地让任务型教学法在教育教学中生根发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3次印刷.

[2]李宝荣.英语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反思[J].北京: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4.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陡沟中学

上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目标的构建及实施策略 下一篇:论课堂讨论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