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跨越时空和学生相会

时间:2022-10-06 10:33:01

鲁迅跨越时空和学生相会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后,曾经满含热泪地说:“法兰西也有阿Q!”可见鲁迅的作品超越了中国,跨越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现在一些老师认为鲁迅的作品难教,是他们陷入了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应试而教学,肢解了先生的文章,把文学作品肢解成字、词、句、段,要讲全面,逐词逐句的讲解,似乎鲁迅的文章无一处不有政治高度,无一处无言外之意。这样讲来,讲的牵强附会,刻板生涩,又怎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

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充满着童趣,充满着温情,亦有着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那深刻的解剖,我们今天读来也如芒刺在背,冷汗直冒,深读之下,感觉大师冷下蕴藏着一腔热血,为中华崛起而洒的一腔热血,不觉不佩服大师的深邃。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先生的文章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贴近时代、感悟生活、表现生活,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先生作品的兴趣。

下面我从鲁迅先生几篇入选初中课本的文章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孩子心灵的圣地。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其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会让成年人回味童年生活时莞尔一笑,而且也给孩子们一块童年的生活乐园,心灵的圣地。

抛开那些拔高的主题,我们看快乐的百草园生活,不禁会想孩童时代,谁没有一块属于自己任意翱翔的空间呢?老师可以让学生想象:骑在凳子上,可以扬鞭策马;几块砖头,可以生炉做饭;一块小水洼,亦可以扬帆起航。因此,百草园的生活,那块荒园、那树、那草、那花、那虫、那鸟,怎能不让人兴趣盎然,而桑葚、何首乌怎能不让人着迷?学生读来,哪里会有隔阂呢?教师不讲,而让学生回忆体会自己的童年生活,类似于百草园的乐土生活,学生又怎会不明白?谁没有听老人讲过神奇的故事,谁又没玩过类似于捕鸟的游戏呢?

教师教,不要给文章扣上一个大帽子,使学生望而生畏,战战兢兢。

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鲁迅有他的百草园,即使独自一人,也会乐趣横生,不感到寂寞!你呢你的天地是什么样?这样的问题,学生怎会不理解,回答怎会不雀跃!

《社戏》――少年生活的桃源。

如果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展示的是孩子心灵的圣地,那么《社戏》教给我们的则是少年生活的桃源。

《社戏》是一篇小说,虽然不是自传体小说,但里边显然包含着少年鲁迅的一段乡间生活经历。乡间伙伴们纯真善良,长辈们热情好客,这些都令“我”难忘。而令人回味的,是放牛、捕虾、看社戏、偷豆的快乐生活,令人神往的则是看社戏和返程中偷豆的经历。看戏的波折,先生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不能去”心理谁又没有过呢?这是多么好的作文典范材料呀!

先生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我们截然不同吗?非也!老师们有过类似那样的生活,而学生也能在自己的经历中体会那样的生活。学生会感到这样的生活陌生吗?

对这篇小说,就是让学生品,品味“我”少年生活的美好经历,把这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

《故乡》――记忆中桃源的温情和现实的冷酷。

同样是小说,《故乡》展示的有记忆的美好,但更多的是现实的残酷。《故乡》中的“我”,一位在外奔波多年的小知识分子,告诉我们 :“我”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故乡的人是美好的――闰土的活泼聪敏,杨二嫂的美丽安分;又冷静的把人世的沧桑,社会的残酷告诉了我们:“我”和闰土有了隔阂,哥们成了老爷,西施也成了自私的“圆规”。

或许时代遥远了,但“我”人生的经历离我们的并不遥远:你我他,现在同在一个教室,但离开教室就要走不同的人生之路,文中的宏儿和水生一如当年的“我”和闰土。

“生活应该是越来越好,那么小说中的“我”和闰土是这样吗?那么他们为什么有那样的生活?”“同学们,将来你们也要走不同的路,会像迅哥与闰土一样吗?”这会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探索那个时代,思考我们这个时代。

这样的引导,恰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比照现实,体会我们生活的美好。

因此可说鲁迅跨越时空,让我们重温生活的美好,直面生活的残酷,重生改变现状的雄心。对先生的作品,如果老师仅把它局限在那个时代,局限于手头的教参,刻板地分析人物、主题,学生确实不喜欢。不但不喜欢,相反会厌烦,明明白白的内容,怎么就会有了一个大帽子。如写百草园生活的自由快乐,怎么就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感觉让人莫名其妙。教师如果教会学生去读,去品味、思考生活,那么学生会越读越品越有滋味,盼着和先生相会

匡增强,教师,现居山东博兴。

上一篇:《再别康桥》意象选择的古典美 下一篇:由《迢迢牵牛星》巧妙叙写思情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