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命题分析及备考

时间:2022-10-06 09:56:29

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命题分析及备考

说明文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学习、工作等领域里经常使用的一种实用型文体。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或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构造、关系、成因、功能;或阐明事理规律、联系、本质等。如产品说明书、工程项目简介、科研成果等,都需要借助说明文来得以完成。

说明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的,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苏州园林》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的,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奇妙的克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的。我们还可以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及表达方式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如同学们学过的《松鼠》《松树金龟子》等便属此类。

在历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说明文阅读的考查,往往被作为与议论文阅读按年轮考的内容。据我对70份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统计情况来看,考查说明文阅读的有38份,占54.29%,可见,说明文阅读的考查还是很受中考语文命题专家们青睐的。从说明文阅读的试题来看,专家们的命题,大致呈以下特点。

首先,从文本选择来看,2012年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的选文在十分注重文章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主要体现了以下主题。

一是“民俗文化”。如《恩施州的风雨桥》(湖北恩施卷),《中国结》(江苏南通卷),《丝路织锦》(陕西卷),《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四川成都卷),《古老的防御兵器――盾》(云南昭通卷)等。

二是“生态环境”。如《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贵州六盘水卷),《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陕西卷),《留住野草,城市才能绿起来》(湖南岳阳卷),《生物入侵》(山东日照卷),《越来越酸的海洋》(四川泸州卷),《我国湖泊数量锐减》(湖北荆州卷),《为泥土洗澡》(江苏徐州卷)等。

三是“生物科学”。如《神奇的蛛丝》(北京卷),《昆虫并不弱智》(甘肃兰州卷),《神奇的稀土》(广西桂林卷),《柳州螺蛳粉粉》(广西柳州卷),《食虫植物开花》(广西南宁卷),《植物的抗旱本领》(河北卷),《高山上的守望者――岳桦》(河南卷),《最佳饮料――白开水》(黑龙江卷),《附生现象》(湖北随州卷),《动物与气象》(湖南郴州卷),《点破银花玉雪香》(山东东营卷),《细菌与安全》(山东聊城卷),《云南松怕冷的秘密》(四川资阳卷)等。

四是“前沿科技”。如《纳米技术与永磁体》(辽宁丹东卷),《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湖北天门卷),《奇妙的克隆》(山东泰安卷)等。

五是“社会热点”。如《人类的幸福观》(辽宁沈阳卷),《“毒胶囊”有多毒》(福建南平卷),《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四川凉山卷),《给抗生素“把把脉”》(浙江衢州卷),《学会看食品的“简历”》(山东滨州卷)等。

其次,从考点设置来看,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命题,坚持以《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目标要求”,以“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评价标准为原则,注重联系初中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课外阅读及生活涉猎范围,贴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点。

具体说来,主要考查:①捕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②辨识说明对象并把握特征的能力;③对重要信息的评价及综合理解能力;④对文章结构及说明顺序的理解能力;⑤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识与分析能力;⑥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语言的准确性的品味能力;⑦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的能力;⑧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能力。

第三,从题型特点来看,主要以选择、填空、简答等常规题型为主。近年来,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中考说明文阅读也呈现了着力考查学生推理想象能力、综合探究能力等的新题型。如厦门卷(选文《被造就的虚拟偶像》)第11题: 联系全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虚拟偶像的看法。广西曲靖卷(选文《“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第19题:任何科学技术的问世,都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带来危害。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北京卷(选文《神奇的蛛丝》)第19题: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浙江衢州卷(选文《给抗生素“把把脉”》)第14题: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案例中王阿姨的做法有哪些错误。

阅读说明文,一般重在弄清“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什么”“文章安排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说明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怎样理解说明的语言在文中的作用”等基本问题。做答试题时要做到:

一要抓住主要特征。因为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建立整体阅读的观念,一定要在认真而不是草率、沉稳而不是浮躁地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说明的核心问题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进而归纳出“特征”。有时候,文章中有点明全文中心,即直接指出“特征”的句子,阅读时务必要发现并抓住这样的句子。

二要瞄准主要方法。因为说明方法具有多样性,且所用说明方法又都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密切相关,所以,同学们要明确它们各自不同的功用和特点,区别它们与论证方法、修辞方法概念的不同,同时还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整篇或整段着眼抓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揣摩其作用。

三要理清顺序脉络。介绍事物或说明事理,自然有个先后顺序问题,常见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同学们要理清说明的顺序,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要通过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文章脉络,抓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如“首先”“其次”“另一方面”“总之”等明确说明顺序,并分析其特点及意义。

四要品味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文艺性的说明文除外),因此,做答此类试题应当注意修饰、限定性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搞清指示代词指代的对象,重视关键语句在全文或全段中的作用,理解语句是怎样准确说明对象特征的。

五要领会作者意图。说明文在介绍知识、传达信息的同时,往往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意图或思想方法。而这种“渗透”,有时完全隐含在介绍对象的字里行间,同学们需要“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方可感觉到的;有时通过评价性、赞美性的词语或句子来显现,同学们在作答时要注意发现并揣摩此类词句。

从答题角度来说,第一,要有一个自信的心态。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的文本,介绍的往往都是一些对同学们而言是陌生的事物或事理。特别是那些介绍前沿科技或热点话题的说明文本,专业术语、科学概念比较多,给阅读和理解都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有不少同学常常因此而慌了心神,乱了分寸,导致答题时错误频出。其实,命题专家们在选取文本时,已经充分考虑文本与初中生阅读能力的适切性。换句话说,作为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的文本,凭借初中生现有知识与能力是应该而且能够读懂的。所以,临场应试时,我们务必要相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以清晰的头脑去解读文本,去解答题目,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第二,要有整体阅读文本的意识。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往往不能将文本完整地阅读完就仓促答题,导致答题的失误。所以,无论时间有多紧张,同学们切记至少要将文本通读一遍,大致弄清楚文章说明的对象、顺序、结构等基本内容以后再针对题目阅读相关语段作答。

第三,要有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因没有审清题目、抓住题点而导致答题不能得分,或本该得满分而失分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同学们在做答说明文阅读试题时,还要认真读题,务必要弄清楚题目的作答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得分的概率。

第四,要注重答案的准确简洁。同学们切切记住,答案的准确、简洁、明白、有文采往往会影响到得分,要坚决杜绝无谓的失分。

诚然,理论还需实践来检验。下面就以2012年中考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试题为例,对此作进一步解说。

学会看食品的“简历”

范志红

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说明吗?怎么看懂食品说明,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首先看食品类别。说明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说明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配料表有三大看点:

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0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看多了就习惯了。

第三看营养素含量。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四看产品重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

(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

1.标题中“简历”指的是什么?取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是一篇关于“社会热点――食品安全”主题的说明文。它所介绍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文章中所涉及的问题可以说是咱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即使是初中学生也不例外,所以选文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的适切度很高。它既能让学生不觉得陌生,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答好题的信心。

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能力,但它却没有直接就说明对象来提问,而是借助文章标题中的喻体“简历”来发问,这样就增加了考查的内涵。答题时,先要理解这里的“简历”是一种比喻,然后通过仔细地阅读全文,辨识喻体“简历”所指的本体,即包装上的食品说明,最后,再根据平时所积累的运用比喻说明的作用,结合语境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包装上的食品说明。这个标题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食品说明称为食品的“简历”,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根据本文提示,如果你再到超市买食品,你要看包装上的哪几大项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说对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但它没有直接就文章内容来提问,而是设置情景,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提问。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地减缓考生答题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又能提醒考生在获得知识答好题的同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食品安全感。答好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认真通读全文,并注意通过文章中段首的“序词”或“总括句”等来捕捉答题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参考答案:看包装上的食品类别、配料表、营养素含量、产品重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认证标志等内容。

3.文中画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举例说明的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联系题目所给画线句的前后文内容,并运用品读揣摩的方法加以辨析,再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提炼。

参考答案:说明了食品包装上的原料排序的法规要求(或:说明了按法规要求,在食品包装上,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排在最后一位),浅显易懂。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及对语言准确性的品味能力。答题时,先要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检索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义项,然后结合其所处的语境,运用删除比较法,即通过品析比较原句与删除这个词语后的句子,加以概括表述,便能作出正确的解答。

参考答案:句中加点的词语不能删去。因为“可能”表示推测(或起限制作用),是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不排除有危险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则变成完全没有危险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一位母亲购买一种给幼儿增加营养的饮料。超市里有两种饮料,一种说明上注明的是“调味牛奶”,一种注明的是“乳饮料”。请你帮助这位母亲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模拟实践的能力。作答这类试题时,一要认真审清题意,明确命题的真正意图;二要根据题干中虚拟情境的需要,再次阅读文章中与之相关的语段,并准确捕捉所需要的知识;最后联系题目设置的情境,将从文章中获得的知识用简洁明白的语言组织出来。

参考答案:选择调味牛奶。“调味牛奶”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调味的成分,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乳饮料”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等成分,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达不到增加营养的目的。

鉴于以上所述,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阅读复习备考中应着力突出以下几点:

一、扎实开展主题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非朝夕之事,说明文阅读也是如此。说明文大多内容枯燥、结构单调、语言平实,很难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如果仅靠临阵磨枪肯定不会取得好效果。我们要从长计议,统筹安排,将复习备考工作进行科学分解后,有机地融入平时的阅读教学与训练之中。可以根据教材阅读单元中说明文的类别特征,适时适量地选读一定数量与之相关联的说明文本。这样,既能及时巩固课内所学,又能拓宽阅读的视野。此外,还可以根据中考说明文阅读命题选文的主题特征,如“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生物科学”“前沿科技”“社会热点”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说明文阅读训练。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好篇目,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注重阅读过程的督查与指导,保证主题阅读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双向读练

为提高阅读应考的针对性,在泛读的基础上,要精选若干篇目,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模拟训练。一方面要精选部分中考试题,让学生在实战中感悟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答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精选部分与中考题目相仿的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的要求,在阅读中发现题点,设计考题,然后或自己做出解答,或同学间互答。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间、师生间进行评点、讨论、交流、小结。

三、依据考点专项突破

有道是“方向明,目标清,才能有高效益”,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复习备考也是如此。所以,在复习备考时还可以采取“依据点,各个击破”的策略。一方面,根据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的常设考点,利用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真题,进行系统的专题训练,以求全面掌握各个考点的试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要从系统训练中注意发现同学们作答时失误频率较高的考点,并将这些点单列出来,进行强化训练。此外,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单兵训练”,这样,才能实现考点各个击破,争取全面胜利,实现面向全体、不使任何一名学生掉队的教学目标。

四、明确思路规范答题

知识与能力固然重要,但方法与技术也必不可少。为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务必要求学生按规定的步骤答题即先读文后答题,先审题再答题,切忌冒失答题;务必要求学生按规范答题,切忌随意答题,即瞄准疑问作答,紧扣文本作答;注意答题用语表达的规范、准确和流畅,特别是对简答题和开放性的表述题,更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成理。

上一篇:地理计算扫描 下一篇:季节性地理事物和现象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