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产权的发展

时间:2022-10-06 08:16:44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产权的发展

[摘要] 本文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特性;指出由于技术扩张导致知识产权权利扩张的正当缘由与现状,最后指出反垄断法的完善有益于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知识产权 信息资源 扩张 发展

人类社会已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即将成为这个新经济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利形态。知识经济社会仍然是商品经济社会,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知识产权取代了土地、资本等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最主要的致富手段。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问题将成为国内和国际政治与经济冲突的中心问题,即谁掌握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信息价值的彰显使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目前知识产权已是世界范围内解决无形财产权纠纷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成为世界各国和企业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发达国家纷纷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实现从科技立国向知识产权立国的演变。数字化时代应该正确认识知识产权扩张趋势,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使我国在国家竞争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总体谋划。

一、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特性

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字面含义为“智力财产权”。它是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中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智力成果依法享有权力的总称。信息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因为它一样具有稀缺性和效用性。其生产过程需要个人以至社会物力与智力的大量投入,知识作品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创造、连续的劳动才能实现。另外信息资源创作者也存在数量稀缺,稀缺性使得生产的成本高昂。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是它区别于其他资源的主要特征,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于消耗,即具有惟一性和排他性,但信息资源在占有和使用上表现为非专有性与非排他性,个人对它的使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使用,那么准许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息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信息资源的使用存在非损耗性,使用和消费不会使信息资源产品减少,反而可能扩张社会的信息、知识产品的总量,有利于增进社会无形资源的总量。

从信息资源主要特性可以看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体现了公众的要求与利益。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具有使用价值,而其生产存在潜在的、无限大的规模经济,也极易出现大规模复制。因此虽然信息资源供他人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或接近于零,但是他人的使用行为可能会减少权利人的获利。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个人的创作成本与价值将得不到补偿,导致投资、创新的热情受到打击,使得信息资源生产数量大大减少,不利于公共利益。

二、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扩张发展

网络技术为信息资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革命,面对这一新的技术变革,知识产权有不断扩张的趋势。著作权扩张在知识产权的扩张中显得最突出,它从原来主要对复制权的保护扩大到现代技术发展条件下利用作品的各种权利,从而挤压了合理适用的适用范围。由于复制在数字技术下变得简单、快捷、不易控制,网络条件下,复制费用低至趋于零,复制品可以被无限制地产生,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每个使用者都可能成为潜在的侵权人,出版商大规模复制的成本优越性无法体现,版权人与出版商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新技术下知识产权扩张有其存在的必然。在国际上,全球知识产权实在法都有向权利人倾斜的趋势,例如:在TRIPs协议和《WIPO版权条约》,以及《协调欧盟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特定方面的指令》均有体现。

三、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制衡

数字环境下出于达到版权保护的效果,知识产权扩张有其缘由与存在的必然,但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扩张必然挤压了公共利益的空间,不利于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知识产权依靠法律制度使知识产权独占化,但也牺牲其他生产了同样知识产品的劳动者应该享有的部分权利。因此法律要对权利人的权利做出一定限制,来平衡各方利益。在实际中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应从利益平衡出发,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知识产权与公共利益的协调。传统知识产权法对权利的平衡机制通过内部限制来实现,随着平衡被打破,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已经被削弱,如在Michelin Man案中,加拿大联邦法院对合理使用的原则做了很狭窄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在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律中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在现有相关法律原则、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有关知识产权滥用的条款。但为了完善知识产权的限制,还应该借助知识产权法制度外的平衡机制,建立起基本的反垄断法律制度,可适用于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垄断,以便更好地限制竞争行为。当权利人知识产权的滥用而导致对正常的市场竞争造成了威胁与危害时,通过反垄断法可对其予以禁止。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逐步消失,市场全面开放,我国企业正走向世界,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式也越来越严重。加强知识产权建设的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知识经济时代应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利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阿尔温・托夫勒著刘炳章译:力量的转移. 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6:107~110

[2]陈传夫:解决网络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应坚持什么立场.图书情报工作,2002,12:15~19

[3]Kevin Janus,Defending the Public Domain in copyright Law:A Tactical Approach,14 Intellectual Property Journal,1999:10

上一篇:从旅游“六要素”出发 践行“六色”目标 下一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待企业退休制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