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待企业退休制度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10-26 04:37:04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待企业退休制度存在的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待我国企业退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企业退休制度并且探讨了企业退休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阻力,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国企业改革退休制度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企业 退休制度

随着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更安定、富足的生活成为了这次会议的一个最强音。和谐社会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而退休制度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劳动者在年老、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仍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帮助而建立的制度。企业退休制度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和谐社会能否实现。

一、我国企业现行的退休制度

我国法定的职工退休年龄:男工人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特殊工种可以提前退休,其他情形下提前退休或延迟退休有非常严格的限制。现行退休制度的规定,主要依据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

二、企业现行的退休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阻力

1.企业在退休年龄上的歧视违背了和谐社会人人平等的理念

和谐社会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人人平等。这样的平等包括男女在享有各种社会权利上的平等,并且这样的平等应当是体现在具体的每一项政策中。男女退休年龄的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对妇女的职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让很多尚有工作能力和精力的妇女被迫退出工作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

2.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企业退休政策紧跟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

构建和谐社会,可以理解成构建一个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的社会。企业退休政策的滞后,跟不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造成了这二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两个要素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也因此造成企业的退休政策的滞后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对构建中的统帐结合养老保险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3.企业存在的提前退休现象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提前退休对正在建设中的养老保险资金供求带来压力,加重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负担,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与发展。而养老保险又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生命线”,因此,较为严重的提前退休现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尚可利用的人力资源,让部分提前退休却又找不到工作的企业职工变成了不稳定因素,也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定的阻力。

三、改革我国企业退休制度的一些想法

1.适当提高女性的退休年龄,消除年龄歧视

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延长退休年龄是一个迟早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现在就普遍延长退休年龄的时机则并不成熟。不过,可以首先把企业中男女的退休年龄拉平,这就等于延长了高级专门人才女性的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消除性别不平等;另一方面,我国城镇中女性预期寿命早已经超过男性,现在所实行的女性退休年龄低于男性的做法不公平,也无法充分发挥女性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女性退休年龄的提高,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逐步实施,如规定从2011年开始,年满55岁的女职工将延长工作半年,2012年满55岁的女职工将延长工作一年,如此直到2021年,则男女的退休年龄将被拉平。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让人们有充分的时间作好准备,对企业的女职工,其退休年龄也可采取类似的做法,逐步提高到55岁。

2.在企业中逐步推行弹性退休政策

弹性退休政策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具有某种弹性的较为灵活的退休政策。弹性退休政策已成为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实施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的重要政策主张,并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企业实行弹性退休政策,一方面可以减轻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缓解失业矛盾.妥善协调处理就业、照顾家庭、安排退休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式的调整,建立更适合老年人心理状态的退休制度。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安排、照顾家庭及退休收入调整,具有积极意义。并且,随着人们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在职教育、终身教育日益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时间、退休方式允许有一定弹性, 对于充分发挥智力劳动者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采取弹性退休方式,由部分退休、部分工作的弹性退休方式逐步过渡到完全退休,可以减轻劳动者退休综合症的压力,避免劳动者因通货膨胀而导致的收入的突然降低,体现退休政策的灵活性。同时,如能有效配合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退休方式的伸缩性还有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巨大压力。

3.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抑制提前退休的现象

提高退休年龄和逐步推行弹性退休政策的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周期方能体现,而采取果断措施,有效抑制日趋普遍化的提前退休,则具有重要的政策效应,可以抑制退休费用的不正常增长,减轻企业和职工的负担,抑制提前退休对在职劳动者的负面影响。当务之急是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同时,建立专项基金,对于失业5年以上而又临近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帮助其度过退休前的缓冲区,而不是简单地让其提前退休,进入退休大军,过早地长期领取养老保险金。这一政策措施既有助于临时安置事业期限较长,年龄较大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还有助于解决因种种原因引起的老职工的下岗失业问题。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可以为失业下岗的老职工安排适当的工作,尤其应避免将提前退休作为一种一劳永逸的政策手段。

参考文献:

[1]徐爱荣: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J].财经论坛,2006年第11期

[2]林义,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J].财经科学,2002年第5期

上一篇: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产权的发展 下一篇:宏观经济与教育水平对城市化进程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