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兴趣的激发

时间:2022-10-06 06:51:40

数学课堂中兴趣的激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的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强制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先导。兴趣与智能相比,兴趣更为重要,尤其对初中生来说,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应该激发、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一名数学老师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数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灵活性很大,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兴趣,那么对知识的掌握就不会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者不仅是一位讲解员,也是一位导演,要精心安排每一节课,使学生时时处于轻松愉快,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中,对此,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巧妙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导入新课,也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若能巧妙的引入新课,既能提高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启迪学生智慧,引发学生思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例如我在讲“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在课前准备),利用幻灯荧屏展现出了一幢美丽漂亮的房子,我说:“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位有创造才能的设计人才设计的一幢别墅,但在设计过程中,这位同学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建房的主人要求这所房子的人字架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并且顶角为108°,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角为多少度时,才能满足要求?大家想不想帮他解决难题呢?谁来当这个‘设计师’呢?”这时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我趁机说:“大家来认真学好这节课,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们就可以当这个‘小小设计师’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们每个都思维活跃,产生了极高的学习兴趣,因而这一节课学生们学得积极主动,动脑、动口、动手,气氛活跃,理解得快,运用灵活,从而品尝到了参与和获取知识的乐趣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成功后的极大满足,学起来也就会轻松许多,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就要使学生对教材感兴趣,而学生兴趣的来源是教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深刻挖掘和理解,进而精心组织教学形式及内容,课堂上及时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进而调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设问质疑,创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对教材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这一教学手段显得必不可少。

三 精心设计习题巩固,引发学生兴趣

在设计习题时,强调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注意练习内容的系列化、层次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适量的练习题,分层次进行练习,还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在训练中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思考是一种愉快,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中寻找乐趣,同时使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多数学生在探索中把(x+y)与(a-b)看成一个字母或一个因式运用上述规律顺利得出答案,这样学生既发现规律又运用规律,真正实现举一反三。经过这样层层深入,学生轻松地上了各级台阶,反应快的学生一马当先,反应慢的学生积极追赶,竞赛中充满了乐趣,提高了兴趣。

心理学研究指出,浓厚的兴趣能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在繁重刻苦的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遵循思维规律,设法创设发展数学思维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容易融入问题的情境、进入角色,顺利地排解思维障碍,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责任探析 下一篇:智力资本测度研究综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