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文题谈审题与构思

时间:2022-10-06 02:05:00

从中考文题谈审题与构思

综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不难发现,考题越来越贴近同学们的生活,且浅显易懂。以北京市文题为例,其中的关键词从2004年的“需要”、2005年的“开端”、2006年的“劳动”、2007年的“动力”,到2008年的“向前”,看上去都比较简单。但从考场作文看,却又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文题越是简单作文失误越是普遍的现象。细究原因,其实并不奇怪。

文题越是简单,似乎给考生限定的范围越模糊,关键词越是通俗,似乎给考生发挥的空间越广阔。但这模糊和广阔之下,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考生的审题、扣题意识。当看到如此简单的文题时,许多考生或心中窃喜、不细察其中奥妙,或漫无边际、难以突破陈词滥调,于是往往随意为文,全然不知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

那么,该如何面对最平常的字眼儿,构思出最具个性的佳作呢?2008年的中考作文能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首先在审题。审题,不只是为了避免离题、偏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选材立意的广阔天地,让文章选材新颖、立意不凡。

近年来大多数中考作文题不设审题障碍,但仍需要考生细心审题。

审题,要“一看二想”。

看,首先要看准文题限制的写作范围,揣摩写作重心,以确保文章切题。“写作范围”通常是题面上明摆着的。以2008年北京市文题“向前,向前,向前!”来说,“向前”便是“写作范围”,明示了文章的内容可以千姿百态,但绝不能离开“向前”的轨道。同时,“向前”又是“写作重心”,即主题,暗示了必须写在向前的过程中自己的体会、感受和认识。

想,首先是想“能享有多大自由”。这一点,对审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能想到“享有多大自由”,才能看到选材立意的广阔天地。以2008年江苏省南京市文题“寻”为例:文题限定写“寻”,但没限定谁来寻、寻什么和怎么寻,这便给了考生选材的自由;“寻”仅仅提示了写作重点应落在这一动作的过程上,但并没有限定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认识是什么,这便是立意的自由。

其次是想下笔的切入点。由于可写的东西很多,就需要细化文题,即化大为小、化粗为细、化难为易,把内容宽泛的文题细化成具体的小事情。如2008年江苏省扬州市文题“回家”,其实这是一个选材和立意范围都比较宽泛的文题。“回家”是一个既虚又实的概念,如果不为它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就很难得心应手地写出思想深刻、感悟独特的文章。

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我们看到,考场上涌现的那些选材新颖、立意不凡的优秀之作,都和多角度思考、小角度入题分不开。

如,北京市一考生面对文题“向前,向前,向前!”,在思考中另辟蹊径,不仅写了荆轲、鲁迅等正面例子,还写了南辕北辙、希特勒等反面事例,由此生发出“目标正确,向前才有价值”的独特思考。这种对于常规思维的突破,使得文章立意不凡,具有了思辨性。

又如,江苏省扬州市一考生面对文题“回家”,精心选择了三个年龄段的典型情节――“小时候,家是一座大大的房子”、“后来呀,家是一间小小的餐厅”、“而现在,家是一湾温馨的避风港”。通过对每一个年龄段特点的描述和自己心境的表述,将“回家”写出了不同层面的内涵,使文章脱颖而出。

也许我们的生活并不比别人精彩,也许我们的语言并不比别人精妙,也许我们的写作技巧并不比别人高明,但只要看准写作的范围和重点,有的放矢,同时想到所能享有的自由,在选材立意的广阔天地中,找到最容易着力的切入点,自然可以成就立意不凡的优秀之作。

上一篇:传情达意妙点题 下一篇:该勇则勇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