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方法 安全需保障

时间:2022-10-06 01:41:24

健康有方法 安全需保障

秋去冬来,凛冽的北风带来西北特有的寒意。因为惧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应有的锻炼;因为盲目,学生在室外活动中缺乏必备的常识。常言道:冬练三九。合理而科学的体育锻炼,即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能够提高耐寒的能力。

一、以知识为兴趣的导向

在遇到风雪天气时,室内体育课以讲解运动原理、生理特征的科学知识为重。使学生明白冬季体育锻炼对身体的益处、作用,使学生了解冬季户外活动,不仅可以接触温暖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而且能够增加自身热量、加快血液循环,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的素质,进而锻炼顽强的意志。

二、以方法为参与的导向

冬天气温低,散热快,肌体发热时间较长。因此做准备活动的时间要长,运动量要大。准备活动量太小,身体活动不开,无法进行后续的正式练习;运动量太大,能量消耗过多,中枢神经系统容易疲劳,会在后来的学习中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准备活动的量应适当。在一节40分钟的课中,准备活动时间一般占8-10 分钟,学生的平均心率为140—150/分左右,运动密度控制在35—40%,强度指数控制在1.5—1.8左右,这是进行练习的最佳时机。

三、以内容为教学的导向

在严寒的冬季,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随机的进行调整,并不需要一定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成不变的执行。可以结合学生特征,针对场地特点,加入一些切合实际的内容,使体育活动变的丰富多彩。笔者在教学中会选择运动量较大和对抗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如活动性游戏、耐久跑、足球、跳绳、踢毽子等,组织进行互动参与的比赛活动,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四、以天气为活动的导向

西北的冬天多风沙天气,刮大风时,不宜在外上课,因为风速大,风中有沙尘会吸入到学生的口鼻中,引起过敏或导致感冒。而且寒风刺骨,体内热量扩散大,会引起肢体末端部位的冻疮发生。学生运动时如果张大嘴巴大口呼吸,大量的冷空气和灰沙会直接刺激到咽喉和气管的粘膜上,引起干咳或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即使是室外行走,也要教育学生采用鼻口呼吸的方法,即半开口腔,嘴唇微张,舌尖上提,让冷空气经牙缝吸入,再经舌尖加温,以减轻对呼吸道的刺激。若遇降雪天气,更不宜进行室外活动,因为学生好动,下雪路滑会造成运动中的身体损伤或彼此活动时的意外伤害。因此,室外活动应视具体天气而定,以保护学生的健康安全为主。

五、以保暖为着装的导向

在体育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剧烈的活动后,身体发热、出汗。这时,学生习惯性的把身上的衣服脱下,这样极易使学生伤风、感冒。所以在体育课堂上,要注意锻炼前后及中途休息时的保暧。科学的方法是:练习前穿长衣裤,练出微汗时脱掉部分衣服,中途休息时及时披上外衣保暖以减少热量的散失,练习结束擦干汗水后马上穿好外衣。同时,应根据户外寒冷变化来增减衣服,对暴露在外的手、脸、鼻和耳朵等部位,应经常搓、擦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冻伤。

六、以示范为教学的导向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比如:课前早早的来到操场迎着寒风等着学生的到来,切不可让学生等在操场上,自己却“躲”在温暖的办公室中。要求学生上课不穿棉鞋、棉袄,教师应首先穿戴“整齐”,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面貌。因为,中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模仿意识较重,适应能力很快,对于老师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作为体育老师,应当以自己专业的素养、健康的体魄来吸引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健康的理念。

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的参与学生活动,以自己坚强的意志、优美的动作、熟练的技术,促使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时而进行讲解指导,时而一起互动游戏。师生同做,师生同乐,这样教学质量将会大大提高。

上一篇:文学名著阅读的校本课读法 下一篇: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