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信用风险管理探析

时间:2022-10-06 06:04:37

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信用风险管理探析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古老的一种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也伴随着它贯穿于商业银行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相应地各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而且促成了《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使得信用风险管理业已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首要的战略问题。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信用风险是源于信用活动和交易对手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是由于债务人没有能力,或是由于债务人不愿意履行已签的合约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更为一般地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债务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行合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而在金融全球化,市场波动性增强的趋势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环境瞬息万变,所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信用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

麦肯锡公司通过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我国自1999年以来,经过连续数年的大幅度剥离、核销、再剥离等优惠政策,国有银行消化减除的不良贷款至少在2万亿元以上。信用风险的过度集中严重威胁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金融系统的安全。

(二)《新巴塞尔协议》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方法。标准法需要借助于外部评级机构确定资产风险的权重,计算最低的资本要求;内部评级法采用银行内部评级,确定资本要求,监管当局对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作出评估和认定,委员会同时建议实力较强的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勿庸置疑,《新巴塞尔协议》对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增强银行的稳健经营,促使银行间的公平竞争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就陆续开始尝试着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后来又逐步引进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环境,普及到银行内的各个员工,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部分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突出地表现为:第一,对银行业务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在有的分支机构中,存在着过分地、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而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忽视信用风险管理的现象。第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在国际上,通常把银行市值的稳定作为银行的长期经营目标。而且市值的稳定增长才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成败的根本标准,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部分机构漠视风险片面地追求眼前业绩的扩大。有的行片面地扩大贷款规模,通过扩大“分母”来稀释不良资产率,这种疏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贷款规模扩大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包袱。第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在银行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还不够充分,有的员工仍然片面地认为信用风险管理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还不够坚实。第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的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体系的具体体现形式。而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的垄断很难避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商业银行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式的。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它致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也都是横向的。这种横向的管理体制造成了金融低效率。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第四,信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还缺乏一批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

(三)尚未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开发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个贷系统、票据系统等多种信用产品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系统与系统之间衔接不够,信息之间存在冗余、矛盾的现象,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不足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使得即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的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当中去。

(四)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的先进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

近二十年来,由于国际上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加大,促使国际银行业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同时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目前国际流行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主要包括Credit Metrics、麦肯锡模型、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和KMV模型等四类。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亟待进一步的发展。

(五)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以及信用道德规范,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还很不完善,它直接给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人行信贷征信系统、大客户零售业务风险预警系统,但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严重。

三、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由于信用风险管理广泛应用在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因此对信用风险的准确度量和有效管理十分重要。在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一)培育健康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信用风险管理要是能够有效地被执行,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亦即是让银行这个组织中充满着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所谓信用风险管理的文化是透过行动或文字的呈现,使全行职员随时察觉到风险的存在。它是一种融合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信用风险管理行为、信用风险道德标准与信用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信用风险意识,树立起涉及到各部门,各项业务的全方位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从而推展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二)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国有商业银行应将信用风险和其它风险以及各种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组合中包涵的这些风险都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依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并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要构建完整独立的、纵向式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纵向的架构,改变以往的“块块”管理模式,按照“条条”来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业务品种、不同行业、不同金融工具来设定风险控制与监督岗位人员。此外,这种管理组织架构还要求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部门制定的具体风险管理对策和目标进行检查和监督,健全内部的制约机制。

(三)完善信息系统建设,确保管理的信息对称

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要不断加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而且要使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银行所有的业务活动,并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充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另外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工作制度和通畅的交流渠道,保证信息的充分流动。

(四)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逐步建立以资本约束为基础的自我调控和约束机制

第一,对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资产计量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按新巴塞尔协议中资产分类的标准及风险等级级数的要求,分别制定适合公司业务、零售业务、金融机构业务、项目融资业务等业务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办法,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采用模型评价与专家判断相结合的方式评定信用风险等级,建立基本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资产计量模型。第二,深入研究国外商业银行资本分配方法,尽快提出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现阶段的资本分配方法,并在内部评级工程完成后,采用统一的风险资产计量模型,提高资本分配的科学性。第三,从以存贷比约束信贷规模向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余额的方式转变,迫使分支机构要么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要么通过增加收益转增“虚拟”资本。第四,考虑信用资产在其寿命期间信用质量会发生变化这一事实,通过分析客户信用等级及其在还款期限内的转移概率,计算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计算还款期限内的收益,统一风险与收益的衡量标准。第五,重新梳理有关绩效考核办法,逐步建立以风险调整收益和风险调整收益率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重点建立对各级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办法,激励各级分支机构自觉追求风险可接受情况下盈利最大化的目标,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短期的高收益。

(五)切实完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和不良资产化解机制

风险缓释技术是指银行采取抵押、担保、风险净值、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缓释技术或者采用保险等手段所实施的风险分散技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现有的各种信用风险缓释技术进行全面的评估,对抵押物范围的拓展进行研究,同时考虑抵押物价值波动、潜在敞口波动等因素,通过风险缓释技术,从总体上降低信用风险。争取扩大风险权重为零的信贷业务。要切实推行不良贷款实际拨备制度,按照信贷资产的分类,动态提取坏账准备金,为不良贷款提供担保。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关键不是不良资产的剥离和转移,而是不良资产的出售和变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多种渠道清收和处理不良资产,要以公开拍卖或采取招标形式出售不良资产;要将不良资产证券化,通过资本市场一揽子处置不良资产。

(六)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计量、跟踪信用风险,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为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银监会、人民银行、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征信公司和评级公司为辅助的征信和评级架构。其次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发挥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七)强化金融监管,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金融当局的监督管理,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是《新巴塞尔协议》的重要要求,按照新协议要求,监管当局必须要逐步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一是要监督检查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是否具备一套建立在认真分析风险基础之上评估资本充足率的完善内部程序、是否妥善处理了不同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结果。二是要监督检查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是否充足,确定监管资本各类方法需要满足的最低标准,三是要制定具体的信息披露的规定。以此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尽快实现上市,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挑战!

上一篇:浅谈煤炭销售企业信息化决策系统特点 下一篇:基于swot模型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