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灵感来自生活

时间:2022-10-06 05:41:18

作文的灵感来自生活

心理学上对“感受”的定义是这样界定的:感受是因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包含特定的感情体验因素,也可以包含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素,是一种整体综合心理感受,不是密闭的心灵幻影,是对生活的多方位“立体感”与活生生的氛围感。它侧重于主观内在的情绪活动。即使“观则同于外”,也会“感则异于内”。即外在观察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相同,但内在的感受却各有差异。能积极感受生活并善于捕捉独特的感受便是写作灵感之根本。

写作同感受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原是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深刻说明写作是在发表自己生命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对于学生,尤其小学生感受生活对写作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

一、强烈的感受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丰富的社会给人们提供了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舞台。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会引起心灵的颤动,是心潮的闸门打开,情绪的洪水奔泻而出,写作的动机与愿望得以被激活。人们常说的“不吐不快”就是指感受缠身的激情达到一种饱和点,不能再沉默,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感受同写作欲望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哪怕是生活中的细节,如一片飘零的黄叶、一个颓废的身影、一句温馨的叮咛等,在特定的情况下都能让人感动,激发思维,引出写作欲望,点燃灵感的火花,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二、细腻的感受能丰富文章的内容

感受不仅是写作的诱因也是写作的对象和内容。有了写作的热情,还要言之有物,仍然离不开感受,而且还应是细腻而真切的感受。人们对于一切事物,感受颇深,并细心分析体会,写起来得心应手,源源不绝。如鲁迅在一次回家接母亲的旅途中,从家乡人们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村生活的困苦,他把这些写入文章,于是便留下了《故乡》这一著作。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也来源于对生活的感知。许多作家也是杂取生活中的感受颇深之物或形态合成一个,从而丰富文章人物情节。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作品偶尔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那是从他所经历的生活中得来的果实,正像母亲的怀胎一样”,这个形象的比喻恰好也是作者从对生活对文学的感受中怀胎得来的。而现在,有些同学觉得作文无话可说,实际上就是因为经历单纯对生活的感受太少、太浅、不细腻,缺乏实际的内容,所以写作内容来自感受生活,细腻的感受能极大的丰富文章的内容。

三、真确的感受能使文章感人至深

感受生活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肯定、否定等情感活动,什么样的感受,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就把这种情感融于其中了,情感的深度决定于感受的深度。余光中的《乡愁》抒写从少年到老年的经历,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亲人不能团聚的乡愁。如没有真情的感受,自然写不出这样深沉的诗人,也难以打动读者。《庄子·杂篇》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的确,动人之情来自真却实在的感受。而在现在的教学中,不少同学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平淡无味,要么滥用感情,煽动成份过重,这些都是对生活没有真却的感受造成的。可见感受生活才能做到情真意却是文章感人至深。

感受对于写作可说是举足轻重,那么怎样培养感受生活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

人的感知依赖于感官对外界事物洞察。要有灵敏的观察力才能丰富观察的内容,全面正确认识观察对象,从而有自己的发现和独特感受,才能不失时机的追踪和摄取具有写作价值的信息。所以写作首先应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观察需要长期的锻炼才能获得,法国作家福楼拜深知其理,他让学生莫泊桑学会细致的观察,要求莫泊桑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杂货商、吸烟斗的守门人的姿态和外貌。又一次他还要求莫泊桑观察50匹马,写出不同的特点。这是冷静的观察,是观察的基本功训练,也是提高敏锐性观察基础与前提。当然仅仅是这种冷静的观察还不够,敏锐的观察是指在观察中能迅速的知悉、及时的捕捉新鲜的体念和认识,是指善于视听、善于发现、善于摄取的能力,它是感受的眼睛,它是人有所发现,发现事物的特点和美好,从多发面的(不单只是听发面)觉察中去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感受更多以主管的情绪为主,所以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是善于透视,从平淡的事件中洞察期深邃的意义,从偶然事变中发现必然的规律,从细小事物中的出人生的哲理,要用心去感受体验。

二、增强独特的体悟能力

独特的体悟能力是感受生活能独具特色、眼光独到、思维有所创新。只有有了独特感受的发生,才有了别具一格的文章出现。写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及时捕捉特定时间出现的独特的感悟,也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善于感悟的习惯。清人徐增在《而庵诗语》中说“作者须思透出一路去,个人各自成家,不肯与人雷同”。要不与他人雷同就是从新角度出发,去感悟生活。如写柳有“柳者,留也,古人插柳话别离”。有“无意插柳柳成荫”,好个无意写出了柳枝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适应力。有“垂柳轻拂亲吻大地,是对生育养育它的大地的回报”,有“识时务者为俊杰,正因为柳能适应潮流,不被风吹折”,“柳枝轻拂,对风点头哈腰一脸媚态”,“”柳枝随风飘浮,随人谈长短,见风使舵等褒贬不一的语言,他们写的是同一物,但由于各种独特的心理心灵感悟故刻画出不一的形象来。所以增进独特的体悟能力就会出好的创意。这方面可结合创新思维,多向、侧向、反向思维训练来增进,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培养丰富的情感趣味

感受能力不仅包括感受的深刻性、独特性而且还包括感受的丰富性。感受的丰富性取决于情感情趣丰富性,对生活充满情趣,感受才可能丰富,写作中才有是文章丰满生动的土壤,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无情难以引起美感效应。因此,写作要重视丰富的情感趣味的培养。情感产生于客观的生活中,但它还要在主观意识中发酵、酝酿,逐渐形成一种“内在生活”的个性特征。一旦由某些生活偶然产生了某些情感,就不要任其自然,不要让它淡化消失,而是应主观能动的深化、集中、梳理,使之成为一种情趣,增添生活的感受,增加触发点,从而是文章的写作有肥沃的情感土壤。

我们提倡有丰富生活,并从中获得多种的情感,也提倡神话情感,使之走向情深意浓。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正是由于情感趣味丰富,才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同时他们在写作时,情深意浓到不可抑制,如痴如狂,作出之情至善的文章,如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90余部作品各放光彩,而他创作其中《高老头》时几次伤心昏迷,可见丰富而专注的情感趣味的确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师更不能不能忽视对其培养。

上一篇: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拓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