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触动学生思维

时间:2022-10-06 04:09:14

数学教学要触动学生思维

请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课堂实录:

师:出示一温度计,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4℃比-3℃多多少?

生:观察温度计后,答高7℃。

师:可列式子4-(-3)=7;又知4+3=7;因此:4-(-3)=4+3.

师:由4-(-3)=4+3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师口述法则并板书)

生:大声朗读两遍。

(接下来,师讲解教材上例5,强调步骤、格式,巩固练习题超过20个)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难点是减法法则的形成过程,关键是在法则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演绎等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上述案例的优点是教师注重“变式训练”,通过“练题”来巩固和强化有理数减法法则,让学生在练题中牢记“法则”。问题是忽略了学生思维培养,这是因为整个教学割离了有理数减法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淡化了减法法则的生成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归纳和必要的推理等数学思维的训练,忘记了方程、转化等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思维的鼻子亦步亦趋,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都几乎从天而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思维活动。

人们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思维品质的好与坏、高与低又衡量着数学思维的质量,决定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使他们的智力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具体怎么做呢?

一是问题要有思维含量。问题只有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新异性,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动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这样的问题才有思维含量。为此,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适当开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刺激学生产生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二是方式要有思维空间。学生思维要通过一定的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如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回答、学生讨论等环节,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作用。三是结果要有利于积累思维经验。数学活动教学的目的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获得过程性经验和结果性经验。因此,教师要在数学问题解决后的总结时,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外显化,如你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们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将引导思维的思想方法、思维策略进行提炼,上升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性经验,让学生学会思维,提高提出问题、自我探索、灵活运用和发现创造的能力。四是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数学活动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建构主义观点看,问题是为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的建构准备的素材和创设的情境,而活动是建构的操作过程,建构的过程必须是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因此,只要学生有能力通过活动解决的问题,就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完成,教师加以总结提升。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和启发,或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进行信息交流。启发重在引导而非灌输,重在激励而非压制学生,重在给学生点拨而非代为通达。

基于以上认识,我与执教教师对上述案例作了如下改进,并再次授课:

环节一:观察找数

出示一温度计,要求学生观察温度计并找5个不同的有理数。

环节二:知识回顾

要求学生用找出的数列3个不同类型的加法算式,并计算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环节三:列式提问

要求学生用找出的数列3个不同的减法算式,思考并提出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成以下几类:

问题1:小学学过减法,这时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有必要吗?若有必要,这节内容与小学的内容有些什么联系与区别?

问题2:如何计算4-(-3)的值呢?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3:在小学学习的“被减数―减数=差”,在这里是否适用?有理数减法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问题4:计算有理数减法是否一定要转化为加法,直接用减进行计算,行吗?

环节四:讨论归纳

老师鼓励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学生作了如下探讨:

问题1:举例解释小学学习的局限性;说明了初中的有理数减法与小学的减法的联系与区别。

问题2:通过观察温度计、线段图,分析计算出了式子4-(-3)的值,领悟了计算过程中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后减数符号的改变,理解了有理数减法的意义,归纳出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问题3:从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和方程思想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问题4:用不同类型的减法计算式子说明什么时候可以转化、什么时候可以不转化。

这里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思维展开――问题由学生自己提,答案由学生自己给,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没有教师的包办,只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没有教师的话语霸权,只有师生的平等协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掌握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而且领会了小学与初中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大脑中构建了一个“知识网络图”,发展了数学思维。

上一篇:重视高中数学课本中的章头引言与章头图 下一篇: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