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收放自如”方法初探

时间:2022-10-05 09:24:24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收放自如”方法初探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新建四中)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却经常出现一放就乱、一放就难收的尴尬局面;老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又常常想面面俱到,于是一讲起来就没完没了,不知不觉中平等对话就演变成了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不堪,导致一收就死。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呢?我认为,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一位参与课程改革的老师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都有了深刻的体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想尽可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是我们的老师们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三点却不甚清楚,并没有彻底的解决好,一是教者在什么情况下该大胆的放拿捏不准;二是教者对学生的放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三是教者在什么情况下该适度的收拿捏不准。

阅读教学中,尽管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一种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这应该是对新课标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科学解释。因为从阅读角度说,阅读是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已经思考过的问题,也是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是一种心灵的探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有个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的过程。

那么,什么情况下该大胆的放呢?我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必须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第一,当遇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识记字词时要大胆的放。换句话说,就是在积累原始知识时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另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有关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教者不可直接告知学生,这样做能培养学生主动索取新知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二,在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时必须大胆的放,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从而形成个性化阅读。学生阅读时,教者要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性,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提高阅读思维的有效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万不得已不要打扰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圣贤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教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从读中发展思维的能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一位教育家曾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学习上的合作者,老师绝不是学生的主宰者,更不是知识的小贩。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尽情地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当然,放,不是放手不管,不是放任自流。在阅读教学中,放,是让学生有自由阅读、自由感悟的空间,有一个咀嚼回味的余地。放的好,有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放前,老师要做必要的方法指导。我认为在放前,以下几方面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学习小组划分。教者可以把全班同学按4-6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协调好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二是阅读方法提示。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教者要指导学生区别对待,一般该采取何种方法。例如遇到叙事类的文章从记叙文六要素入手,阅读议论文从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赏析写景散文要注意写景层次、景物特征及作者抒发的情感,等等。三是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是自由发言,还是小组选代表发言,是小组内交流讨论,还是全班交流讨论,这些都要作妥善的指导。四是评价体系构建。对学生的发言作及时中肯的评价、适时的鼓励都能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者若能指导学生之间展开互评,更能激发学生交流的热情,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教者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大有裨益。

在放的过程中,教者也不是不闻不问,无所作为,教者应该发挥全程监控的作用,应该视学情适时而动。学生在阅读体验中,难免会出现思维障碍甚至认知偏差,教者要细心观察,及时察觉,在学生的思路堵塞处因势利导,点拨启发,疏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学生遇到困惑、出现认知偏差时要及时鼓励,必要时作点暗示,让学生有种“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的感觉。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发现学生初读文章后似乎对文中蕴含的感情体会不够深刻,于是适时提出:文中父亲说了哪些话?请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听了后立刻在文中寻找勾画,马上回答:父亲共说了5句话。我便接着问,那你能体会出父亲每次话语中所包含的感情吗?这样,经过我的简单而有效的点拨,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些平平常常的话语含义丰富,对文中父亲的爱子之情体会也格外深刻。

那么,在放之后,什么情况下需要适度的收呢?我认为,当学生在阅读时无所适从,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这个时候是收的大好时机。还有,当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体验后,想把自己在阅读中的心得感悟说出来的时候,是收的最佳时机了。另外,当教者需要作必要提醒的时候,教者应创造机会巧妙的收。当然,收的过程,不是死抓不放,老师演独角戏,教者也应精心组织,以多样化课堂讨论形式开展。收的过程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不过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收的过程,是老师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是重难点点拨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是提升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收与放的关系,唯有如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才能自如收放。我认为放和收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不可完全切割;放和收是互相渗透的关系,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放和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放的适度,有利于收的效果,收的巧妙,有利于放的开展。如果,我们教师们可以真正做到并且做好“收放”自如,那么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和阅读能力就大大地提高了。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情景的创设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