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还是养儿子?

时间:2022-10-05 05:47:23

养猪”和“养儿子”两种创业价值观没有高下之分。中国不乏创业精神,缺的是开发资源创造价值的方法。

最近购并案又热起来。在台湾,友达买下广辉的液晶面板厂,明基把光驱部门卖给建兴,背后操盘的都是李光耀,目的是资源重组形成规模经济,成全自己或成全伙伴晋身全球第一大。法国的阿尔卡特和美国的朗讯有意合并,成就一桩跨大西洋联姻;德国的西门子也传出将把无线通讯部门卖给美国的摩托罗拉,又是一桩跨大西洋联姻。

过去,购并一向属于欧美企业的专长,亚洲企业很少利用这项工具。韩国在1997年遭遇金融风暴,许多企业撑不下去,一堆外国公司像通用汽车想进去捡便宜,却发现根本没法谈,这些韩国企业宁愿僵在那里也不愿出售资产解决问题。

亚洲人很会创业,特别是中国人。我记得1999年在台湾创办《数字时代》杂志时,曾作一项调查,其中间了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你想自己创业当老板吗?”结果有80%的人回答“是”。经过交叉分析,发现没有年龄、性别、学历、所得和居住地差异。也就是说,走在路上的台湾人,十个有八个想自己当老板,另外两个可能是还没开始想。来年,我们又重作一次调查,结果仍然不变。

国内虽然少见类似调查,但从我在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的经历来看,在餐厅吃饭和茶馆喝茶时,旁边总是有人在谈合作,三句话不离“做什么项目?要融资多少钱?”之类的,我估计大陆想当老板的比例绝不在台湾之下。

中国人不缺创业精神,缺的是把创业过程专业化。几年前,我在硅谷遇到一位台湾创业家,或者称为“连环创业家”更适合。他已开办过几家公司,有的已成功上市,有的在上市前就卖给别家公司。他有一段话相当经典:“老美是把公司当猪养,养肥了价格好就赶紧脱手;老中是把公司当儿子养,不管好坏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这两种价值观没有高下之分,但更重要的,美式的创业思维,会把“出路”和“退出机制”在创业初始就想清楚。公司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价格合适当然也能出售,这对创业者和投资人也是一种回报。甚至在公司初创募资之时,所有投资人都会问:“你的退出机制是什么?”通常这是透过股票上市来解决。

也因为公司本身是一种商品,所以创业和集资的目的,就是让这项商品本身的价值不断提高。为此可能需要带进更多人才,以补原始团队不足,而原始团队也需释出权力或股份,来吸引能为公司增值的人进来。企业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也有生老病死,每一阶段需要的能力不同,创业家不见得适合当经营者,时间到了必须把位置让出来,给适合的人来坐。在“养猪”哲学下,这样的事顺理成章;甚至在市场还不成熟之下,透过购并或被购并,整合资源,把养分集中养大一只猪,而不是让一群瘦猪分着吃。

但是,在“养儿子”哲学下,一切正好相反。创业家必然得是经营者,任何想来分享权力或股份的,都可能被戴上“夺权”和“阴谋”的帽子。合并或购并更是困难,在合并过程中,究竟谁占大股?在购并过程中,没有一方要作为消灭方,都想留下自己的公司名字和主导权。

结果就是我们每天在财经报纸和杂志上,看到一堆公司因过度竞争而没人赚钱,但大家都继续死扛;要不就是一堆权力斗争腥风血雨的办公室政治报导,无趣地占据着版面。这种非理性阻碍了资源往更有效率和效益的方向流通,创业的目的不是创造价值,而是膨胀自我。

创业如果不是为了千秋万世,或传子传孙,回归在商言商,许多事就会清楚。“养猪”和“养儿子”不是一刀切的非黑即白逻辑。事实上,老美也并非最会养猪,这方面冠军是以色列人,他们创业的目的就是把公司卖掉,然后接着创。但是以色列也感叹老是为人作嫁,未能发展出全球500强企业。

“资源有限,欲望无穷,所以我们需要作选择”,这是经济学教会我们的第一条。而创业就是重组资源的一个过程,目的是创造更大价值,并藉过程达成自我实现,兼有经济和非经济目的。从满大街都想当老板的人,以及去年底上调GDP16%(主要是将民营经济纳入计算)来看,中国不乏创业精神,缺的是开发资源创造价值的方法。

上一篇:KENZOKENZO 下一篇:从维多利亚的秘密讲起闻香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