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时间:2022-10-05 01:45:16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摘要】学习活动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教会学习方法、正确进行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关键词】自学 自主

学习活动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教会学习方法、正确进行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下课了,学生连书都没打开。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例如我遇到过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长和宽都是5分米,高3分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虽然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6个面8个顶12条棱背得滚瓜烂熟,但是由于平时没练习过、试卷没遇见过,所以错率竟达69%,视为冷题。其实列式很容易:5×8+3×4=52(分米)。学生把老师讲过的东西一旦忘记,自己不会翻书,重新把例题弄懂,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学习很吃力。到了中学长时间不适应,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课后不会自觉重温例题,因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有许多渠道,下面主要从看、读、讲、动、议五个方面来讲。

一、看中思,利用预习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因此,让学生先预习,自学教材是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平时学生的预习就是漫无目的的翻书,随便一看就完成了任务。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预先设计好预习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边看边思考,才能使学生有的放矢,真正地参与,培养自学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约数和倍数”前,布置了这样两个预习的问题(1)30÷2=15,1.2÷0.6=2是不是整除,为什么?(2)什么是约数、倍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约数、倍数关系?学生通过预习,这两个问题就不难解决。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由于预习充分,课上不需花费多少时间就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学生这样学,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自学能力也在逐步地提高。

二、读中悟,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读,一般人总认为是语文的专利,认为数学课本不想语文课本那样读起来琅琅上口,没有什么可读的,实则这样大大忽视了课本的作用。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自学的第一步,数学课本中有好多内容值得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像例题中的“想“,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从中学习分析、思考、探索解题的策略,使学生从读中悟。例如:我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让学生粗读第一遍后,我问学生哪几处地方比较重要?学生先说出了“如果分母中含有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和“如果分母中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两个重要部分;而当学生再读第二遍时,又发现必须是“最简分数”这一关键词,如果换成是“一个分数”就不行了,学生吉尔深思,为什么呢?学生通过举例112,14,312来证明这一关键部分;最后再读第三遍,让学生细细品味重点部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还教会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

三、讲中练,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口去讲解,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创造极欲一说的机会。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铺垫、迁移,正是最适宜学生讲解的知识,既有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利用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使学生在做15+16这道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就让学生来分析,说方法。学生都能说出先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没有感觉到困难,而是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四、动中学,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只有学生动手操作,才能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而这种发现也是理解最深、印象最深刻的。正如“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当然,操作也绝不是信手胡为,它有一个“度”,看似“无序”,却应该是灵活、多样、科学的。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先用纸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看能不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且让学生通过剪、拼、研究,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发现两者的关系是相等的。从而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交流,在活动中学数学,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

五、议中明,组织议论,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地学习,使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去探讨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页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重点,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讨论后得出:

1、6×5+6×4+5×4+6×5+6×4+5×4

2、6×5×2+6×4×2+5×4×2

3、(6×5+6×4+5×4) ×2

我出示以上三种方法让学生比较、讨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长×宽+长×高+宽×高)×2。这样,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汲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从而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新课程、新理念》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与素质培养 下一篇:浅析公共选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