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05 01:20:40

手机媒体研究综述

摘要: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栽体的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被誉为“第五媒体”,在中国,手机用户数是互联网用户数3倍多,预计到2011年中国手机用户将达到7.84亿户,其中2.39亿人使用手机上网。中国目前每4个手机用户中,就有一个用户用手机上网。近年来学术界兴起对手机媒体研究的热潮。鉴于手机媒体是近两年兴起的新兴媒体,所以本文侧重于2008年以后对于手机媒体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手机媒体;新闻刊物;研究综述

手机用户激增是手机做为“第五媒体”兴起的物质基础,本文选取刊物为《传媒观察》、《国际新闻界》、《青年记者》、《新闻传播》、《新闻记者》、《新闻界》、《新闻世界》、《中国记者》。

经粗略统计,09八份刊物关于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章共32篇,数量分布如下:

其中,直接将3G技术与手机媒体挂钩的文章为8篇,占了四分之一。《青年记者》关于3G网络与手机媒体最多,主要集中于09年3月至4月。刘明洋认为,3 G网络的开通和基于这一网络的手机媒体如3G手机的应用而再次大幅提速,将使手机完成由一个通讯工具向一个真正媒体的蜕变,成为一个移动的新媒体。[1]

郭全中分析了3G背景下电信运营商的手机媒体战略:一是中国电信与易查手机搜索联合推出名为“小灵通搜索”的业务。二是中国电信携手华纳、百代、环球等八家国内外知名唱片公司联合旗下全新的数字音乐服务,该服务融合了七彩铃音、电话振铃、网络试听、网络下载、音乐资讯、在线搜索、会员服务等多种音乐服务功能。三是中国电信推小灵通数据上网。中国电信尚没有明晰的商业模式。[2]

芦文嘉研究了3G时代手机播客发展趋势,他指出手机播客具有1.背景产业稳定2.操作更加简单。3.信息交流反馈的方式多样4.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的优势,但在内容、法律和技术上也有难以跨越的沟壑。[3]

8篇文章中有6篇均是研究3G背景下手机媒体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关联。

刘明洋认为,在3G背景下,传统报业应当以“数字化”为引擎,在报纸媒介定位、发展方向、组织结构、管理手段、经营方式、赢利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战略升级和产业再造。[4] 栾轶玫指出3G 时代的广播要向“多媒体化”转型,包括1 . 广播图文化2 . 广播可视化3 . 广播数据库化4 . 广播用户化5 . 广播产品化。[5] 李苗认为媒介融合, 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研发,是传统媒体搭载3G移动快车的必由之路。[6]

在对手机媒体的一片叫好声中,姜长勇对3G持保留态度,“3G是个配套工程,需要多方的配合才能使3G技术得到最充分的发挥。3G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不是革命性的变化。手机媒体充其量只是网络媒体的一个补充。3G目前对传媒的影响还是微不足道的。”[7]

周怡、姜岩提出手机改变了新闻摄影与摄像,将大批受众纳入到新闻图片、影像采集者的行列中。手机给记者采访带来巨大的方便,对新闻制作提出新的要求。手机为受众带来新的媒介体验,使用户同传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成为用户与新闻节目互动的工具。[8]

关于手机报手机电视研究的文章有7篇。王勇在《手机报经营模式探究》中分析了传统手机报经营模式以及3G网络给手机报运营模式带来的改变。根据“中国新闻网”的调查,手机媒体用户最爱看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月18日的手机上网行为调查显示,手机报是普及率最高的手机媒体业务,4成手机上网用户订阅手机报。仅中国移动一家,手机报付费用户已高达2300万。经调查,2/3的用户认为手机报是传统报纸的补充,1/5的用户认为手机报已经与传统报纸同样重要,甚至有5%的人认为手机报在未来将取代报纸。莫凡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手机报:1.手机报担当起了大众传播的角色2.手机报强化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把关人”功能3.从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看手机报的生命力。[9] 朱敬民从受众的角度分析手机电视市场的增长点:1.加大营销力度,让受众了解手机电视的独特优势。2.降低资费,培养受众消费习惯。3.充分调查,准确定位受众群体。4.改变组织结构,便于受众检索。5.加强内容编排,满足受众的的需要。[10]

关于手机报研究的文章中有两篇分别是对甘肃手机报和广西手机报发展的调查。马若斌对甘肃报业集团手机报用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手机报纸的有效受众主要是那些有一定知识水平、经济基础好、对资讯高度敏感的人群。手机报的主要使用人群有一定的知识、技术背景,收入适中,年龄多为21-30岁间,手机报的新闻模式非常适用体育、科技、娱乐等新闻:利用新闻标题就可以吸引读者。

引起笔者兴趣的是两篇同样来自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关于手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作用的调查,两篇都是采用定量研究法,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样以兰州市全体市民为研究总体。刘莎在“手机在公共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认为手机媒体在公共事件的传播上所起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多数被调查者对手机媒体的评价还是持认可态度的,他们赞同手机媒体的优势是可以在传播重大公共事件中凸显出来的,这种优越性会随着手机用户对手机媒体的进一步使用而变得越来越呈现出依赖性。

王璐在“对手机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作用调查”认为手机突发事件传播效果是有限的,手机媒体虽然普及率高, 但是手机的大众媒体性还不够成熟。而且在手机优越性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公共突发突发事件事件中,并未取得预想的传播效果。当然,效果不佳也有可能与我们选择的突发事件有关,但部分可以证明目前手机还远远没有达到作为“第五媒体”的影响力。目前的手机在传播中更多意义上是载体、媒介,而不是媒体,它没有专业的机构制作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去传递,进而依靠这些内容来达到巨大的影响力, 在内容上还得继续完善发展。

较有新意的一篇是刘爽的“从奥运市场看第五媒体的异军突起”, 分析了北京奥运会中第五媒体的异军突起,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将使中国互联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明洋:3G背景下的报业数字化策略,《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下

[2]郭全中:3G背景下电信运营的手机媒体战略,《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下

[3]芦文嘉:3G时代手机播客发展趋势,《青年记者》2009年10月

[4]刘明洋:3G背景下的报业数字化策略,《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下

[5]栾轶玫:3G 与传统广播的“多媒体化”,《青年记者》2009年4月上

[6]李苗:3 G之门:传统媒体在手机媒体中的营销可能,《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下

[7]姜长勇:3G难撼现有媒体格局,《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下

[8]周怡、姜岩:试论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新闻界》,2009年第1期

[9]莫凡: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手机报,《青年记者》,2009年5月中

[10]朱敬民:从受众角度寻找手机电视的市场增长点,《新闻界》,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吴茜茜,女,(1987-)安徽池州人,现为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学

上一篇: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下一篇:社会美术培训教育的有效教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