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能力训练的关键

时间:2022-10-05 01:12:36

初中语文能力训练的关键

中国教育专家、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就是读者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语感是一个综合概念,离不开对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条件。但知识毕竟是对事物的一种理性认识,而语感乃是一种能力,一种技能,是包含着阅读过程中的感性实践。要使语文知识升华为语感,有个不断体验、不断训练、不断实践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便是加强诵读,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思则进矣”。一篇课文,惟有引导学生反复口诵思索,熟读成诵,咀嚼品味,方能悟其内蕴。而在这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赏,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固定的训练。

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思索,培养语感呢?我在语文教学的体会是:驱遣想象,诱发语感。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就是说,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这个过程中有三种情况:首先是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语感即生。如教《赫尔墨斯的雕像》一文的时候,当讲到“赫尔墨斯问自己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情节,我问学生:赫尔墨斯为什么要问自己值多少钱呢?学生纷纷回答:赫尔墨斯自负;赫尔墨斯心想自己是商人的守护神,应该比其他雕像更值钱;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对比等等,这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诱发了语感。二是运用形象思维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情景,产生“内心视像”,并由表及里认识、升华。如教《陈太丘与友期》,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提问:“读了课文,你感觉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你赞同元方的做法吗?”这些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钻研,启发学生想象。他们把元方当时的处境和情景在脑子中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展现出来,构成了一副生动的画面。我在启发学生回答这三个问题时,有学生说元方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有学生说元方是一个知书识礼的孩子;有学生说元方是一个孝敬父亲的孩子;也有学生说元方是一个心胸狭窄、固执的孩子。这个学生的回答我觉得很有意思,问学生你的理由呢?学生回答:当父亲的友人已经知道自己“对子骂父”的错误,感到尴尬的时候,“下车引之”,他却“入门不顾”,不肯原谅对方。全班学生听到这里,给这名学生鼓起了掌声。当大家纷纷发言过后,我又指导两名同学将这个情节当成小品表演出来,从而陶冶了情操,诱发了语感。三是材料(或情节)连缀。即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三四个零碎的事物或细节,要求学生补充、续接、扩展,使这些材料演化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如拟出“春天”、“阳光”、“歌声”、“中学生”、“草地”、“黄鹂鸟”等等,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用这几个词语缀合成一个具体事件或故事。这样进行语言实践,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能力增强了,想象性的诵读也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和能力。

反复朗读,感悟语感。指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课文所蕴含的意义联系,直接获得对课文整体认识的心理过程。它侧重于对课文带有直观性质的模糊理解。对词、句、段、篇阅读有所理解,但难以言传,此时便可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联系中,由字里行间寻求形成意会的突破口,回溯语感。如教何其芳的《秋天》一文时,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说:很好啊,同学们能读出自己的感悟,诗歌的韵味也就逐渐地浮现出来了,请大家看诗歌,用自己最精炼、最优美的语言概括诗歌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或者说给每幅画命个名字。学生回答:农家丰收图。老师问:何以见得?学生答:从诗歌中的“镰刀”、“背篓”、“肥硕的瓜果”可以看出是农家丰收图。还有学生回答:渔船归泊图。从“圆圆的网”、“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可以看出。还有学生回答:秋水伊人图。理由是“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老师又问:这三个画面有没有共同特征?学生齐答:乡村。从而使学生融入了课文、有身临其境之感;二是跳出课文,以“乡村”为基点,“秋天”为背景,展开想象,形成不同的“内心视像”,引起心弦的震动。这两方面活动均有语感的参与,其效果自然比老师揭示好得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感通”,深化语感。情感上的激发与“感通”,要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情景意境的再现与设想为前提,但都少不了语感的参与。如《孔乙己》一文中,小伙计几次重复“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诵读时启发学生了解小伙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并想象小伙计说话时的情景,诱发语感,引起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和感情上的共鸣,激起的共鸣亦能深化对语言的感受,带着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对旧制度的无比憎恨之情,回想孔乙己形象,理解孔乙己形象内涵。这样,文情交融,情理合一,便加深了理解,深化了语感。

总之,初中语文能力训练就是要把学生真真实实地吸引到课本中来,使他们在文本中去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

上一篇:如何做好初中思想品德中考复习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