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题制宜,提高有效思维

时间:2022-10-05 12:56:34

因题制宜,提高有效思维

人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大脑的思考,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的人稍做思考,眉头一皱记上心来,而有的人苦苦思索却百思不得其解;有的人付出了努力解决起问题来水到渠成,而有的人努力却付之东流,解决问题仍然困难重重。同样是在思考,为什么取得的效果却有如此大的差异?笔者担任小学二年级数学老师,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何让他们转无效思维为有效思维,提高思维价值,提高思维含量,现分析如下:

一、变一题一解为一题多解

笔者在教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的教学内容时,“解决问题”一节例4出现了这么一幅情境图:在淡蓝色的水面上飘着6只手划船,每只小船上坐了4位小朋友;紧接着第二幅画面上显现的是绿草如茵,刚才划船的小朋友都来到“碰碰车售票处”买票玩碰碰车,并且旁边出示了这样的提示语“每辆车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需几辆车呢?”这是一道利用表内除法并借助乘除两种混合运算,且答案唯一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有显有隐,经过调查,全班有80%的学生坐过碰碰车,我向孩子们了解碰碰车的坐法,原来碰碰车的坐法有多种,我根据他们的介绍制出如下表格。

我问学生,每辆车只坐3人,那么需要几辆车碰碰车呢?学生稍作思索便回答出了需要8辆车。我又接着问:“表中的人数变化说明要引起哪个量的变化呢?”我把孩子的思路控制在思考船只的数量上,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边讨论边完成此表。经过汇报后发现孩子们填写时空了一格(如下表),理由是“5辆车坐五人没法坐!”真难为孩子们了,有余数的除法还没学,但我故作迟疑地问道:“既然有可坐6人的碰碰车,为什么5人就没法坐呢?”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4×5=20人,24-20=4人,需4辆车还剩4人;5×5=25人,25-24=1人,需5辆碰碰车还少1人。这样使学生明白每辆车坐5人,需5辆车的道理。在这个例子里,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放宽了思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了有效思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宽度和广度。

二、寻找规律,减少思考时间

学习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道题:下面四组数中,哪一组中数的认识与其他三组不同( )

(1)5300 5200

(2)8400 7400

(3)7420 7320

(4)9540 9440

猛地一看,四组数中都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没什么两样;再细看,第1 、2组末尾均有两个零,第3、4组末尾均有一个零,也没有发现异常处;再仔细观察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变化规律,唯有第2组两数字最高位不同,其余数位上的数字均相同,这就是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观察此类题,单靠纵向观察思路是狭窄的。纵横结合起来分析,既减少了思考时间,又能准确解决问题。

三、亲自操作,提高估计水平

学习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时,孩子们准备了黄瓜、苦瓜、西红柿等蔬菜;苹果、香蕉、油桃等水果;还准备了食盐、洗衣粉等各种用品。起初我让孩子根据生活经验估计所带物品重量,竟然出现了“一个西红柿重约25千克”的笑话,让七八岁的孩子估计物品重量,只能去凭空想象,而物品的重量绝对不是靠冥思苦想就能得出的。就在这时,学生突然看见我变戏法似的亮出了一架盘秤,于是纷纷建议说称一称。说称就称,首先,我称出每个学生手中的西红柿,请大家做好记录,一个西红柿重:120克、90克、110克等,称了半天,还剩5个学生手持西红柿,踮着脚尖伸着脖子向前挤,我说:“干脆我们把剩下的5个一次性估一估吧。”结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是500克。实践出真理,只有亲自一称才能见分晓。哇,原来只有475克,怎么回事呢?我把最大的和最小的挑出来分别一称,一个重达120克,一个只有70克,看来以一估十的这种方法也不是十拿九稳,有时候也是有出入的。

学习像“克和千克”这种知识,小孩子的那点生活经验是很浅薄的,是经不住推敲的,必须以课堂上的亲自实践做补充,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克和千克的概念。以不变应万变,理性思考,把握事物本质,方能更好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第十四小学)

上一篇:浅析职中语文读写结合问题 下一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