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05 11:17:23

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问题与对策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力量。本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5日

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与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因此引发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本文从我国的现实需要出发,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成因及其管理对策进行分析,并期望这些分析能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现状及问题

(一)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现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更为明显,这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第二,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压力,资金不足已经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与壮大的瓶颈,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则严重恶化了这一矛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并不是由某一个或某几个单一的因素导致的,而是由内外部综合因素引发的。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困境除了上述原因外,也与其自身的经营水平不高息息相关。中小企业自身的粗放型经营、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制度不完善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商业信用风险预防与控制制度,因为企业内部对信用风险控制不足而引起了企业的信用危机,导致最后融资无门等一系列问题。

(二)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经营实力较弱以及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成本较高,我国中小企业目前还无法真正做到有效的风险控制,不仅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而且其指导能力以及采用的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技术也无法与现代技术水平接轨。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种:

1、简单地采用交易量作为业绩标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忽视对新老客户的信用管理。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成立初期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片面地以产量和销量作为企业业绩的考核标准,而不是采用净利润率等财务指标,并结合非财务指标来客观地衡量企业的发展状况,这就使得企业销售人员盲目地追求订单,这样的信用管理理念使得本来就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容易发生大量的坏账损失。

2、仅依据交易方的规模来判断其信用。我国中小企业因为缺乏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所以在交易过程中无法对交易方的信用进行评价,而往往只是简单地依据对方企业的经营规模来判定这个企业的信用,从而给予相应的赊销额。而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即便是大企业,只要其经营不慎,也是会很快出现危机。中小企业对客户财务状况缺乏应有的调查与跟踪,盲目的赊销会使企业因信用风险而深陷泥潭。

3、对信用风险防范过度,只接受现金或信用证交易。这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反面结果,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在遭受坏账损失之后,开始过度地排斥赊销,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当今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信用经济,中小企业只接受现金交易这严重有悖于其身处的经济环境规则,这必将使中小企业丧失一些来之不易的商机,从而影响企业交易的进行和未来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1、企业信用的法律约束和保障机制乏力。就法律体系而言,我国的立法不能有效保障债权人利益,欠缺专门针对授信人失信的处罚条例。在我国更为严重的是,不仅对债务人的失信行为缺乏法律规范,一些法院作为法律的执行者不能秉公办事,这些执行者只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受当地权威部门的影响不对失信企业做出应有的处罚,抹灭了法律的公正性。而在我国当前的司法体制下,债权人即便能够通过诉讼手段获得胜诉,但后续的判决执行也难以保障债权人能真正收回账款,高额的诉讼费用也是阻碍债权人通过法律手段取得债款的因素之一。

2、政府干预中小企业信贷。虽然我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专门设立了融资担保机构,但是这个机构却带有行政部门性质,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领导与管理,这使得监管会形同虚设,不仅缺乏独立性,其开设的意义也受到怀疑。因此,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专门设立担保机构;另一方面担保机构受当地政府干预,无法独立发挥其效能,资金都被政府支配,用于为地方建设或重大投资项目等提供资金担保,而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3、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信贷配给”模式。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中小企业群体信用度不高的形象,使得中小企业和银行若想实现共赢和收益最大化,就必须进行长期合作并无限次地重复博弈。由于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在这种情形下,金融机构遵照信用风险控制原则,不再选择以利率的高低为标准来发放贷款,而是实行“信贷配给”模式。“信贷配给”模式是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失信行为的一种消极措施,目的是为规避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带来的高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二)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1、产权保障与信用制度缺失。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不清晰问题一直就比较突出,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企业内部产权的不清晰容易引起责任的推卸,所有者和经营者只从自身的短期利益出发,而中小企业又缺乏对信用风险发生损失的问责制,那么企业就会缺乏建立良好信用形象的动力。信用管理制度是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却缺乏这层保障,制度的漏洞就反向地增强了经营者在决策中的主观性,又因为企业产权的不清晰,二者的叠加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2、中小企业信用基础差。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信用风险的认识不够透彻,只看到进行信用风险控制带来的成本,却低估了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而且即便其意识到信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却碍于其自身能力的限制而无计可施。除此之外,我国各级专管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引导措施也不到位,未能真实有效地帮助和引导中小企业规避信用风险,因此就形成了从政府到企业都对信用风险不重视的现象。

3、企业对客户信息掌握不全。中小企业的利润与成本都较低,而设立专门的资信管理部门需要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结果是企业无法集中并整合自身的财务和营业信息,信息丢失现象严重,企业也因此无法对客户有效地进行信用评价和信用风险控制。由于企业缺乏信息管理制度,部门之间各自保留自己的信息资料,一旦发生部门人员的变动,接受新工作的人员往往很难掌握客户的信息资料,这也直接加剧了企业的信用风险。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上文所述中小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状况,系统地介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相关对策。

(一)设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专职机构。鉴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对于一些低成本、低收益的中小企业,在企业内部单独设立一个信用部门是不具可行性的,但它们可以转而选择在财务部增设风险管理岗,并对此岗对外招聘具有信用风险专业管理能力的人员。除此之外,如果企业选择借助征信公司等中介机构来管理信用风险,那也应在企业内部分派专门人员来协商与外包服务的相关业务事宜。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能在信用风险管理外包服务中充分保障企业的利益。因此,不管是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岗位,还是采取外包服务,目的都是为保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成本最低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效能。

(二)吸收并实践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都不健全,财务部门行使出纳功能,只进行简单地记账,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重视不够,并且缺乏一套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应收账款委托专业资信机构进行监控的管理技术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技术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管理应收账款而采取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技术的代表。

(三)完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在我国,信用管理体制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对于信用风险抵御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企业,国家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无疑解决了其信用风险管理困境,为其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惩罚机制的构建是核心内容。惩罚机制的构建既要体现法律的强制性,给不法或不守信的企业予以威慑,打击交易欺诈和机会主义行为,又要体现体系的激励性,鼓励企业应遵守信用,合法经营。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要在加强其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同时提供法律援助保障,从而在整体上分析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成因及管理对策,改善我国信用交易的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卢超,钟望舒.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方法探索[J].金融论坛,2009.9.

[2]王秀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探析[J].商业经济,2010.2.

[3]杨威.我国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成因及管理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6.

上一篇:娱乐性企业降低员工流失率策略 下一篇:如何加强企业青年知识分子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