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90后”高中生健全人格途径的探讨

时间:2022-10-05 10:04:54

对培养“90后”高中生健全人格途径的探讨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传道解惑的教师,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学生教育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格外沉重,我们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当成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应该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形成解构知识与建构知识能力的同时,把道德与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解构道德规范与建构道德规范的能力,从而在做人原则、情感态度、品德素养、是非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事事讲道德、守道德。这样,对个人修养的形成、对家庭成员的和谐、对社会风尚的建构,均意义重大。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为先”。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教师要结合授课、班会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逐渐确立信奉诚实守信的风尚。这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与人友好相处不可缺少的礼仪修养。讲礼仪是做人的起点,是治事之本。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个“礼”字,密切地关系着国家的盛衰,个人的成败,这点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知道,所以远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巨著,倡导礼貌运动,而使我国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东汉时“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今天,国家也把文明礼貌写进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见,懂礼貌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因此,老师要处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宣传,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人格,讲文明,讲礼貌,不讲脏话和粗话,这对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孝顺之心。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第一步。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的人,他还能善待别人吗?一个不知孝敬的人,必然不受家人的欢迎,那么他还能受到社会的欢迎吗?有句话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所以,青年学生首先要学习孝道,坚守孝道。东汉时的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专心服侍父亲,炎热的夏天为父亲扇枕,严寒的冬季为父亲温衾而受到人们颂扬。

五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中学生必备的起码品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对于这些我们首先要知恩,心存感激。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感恩之心对他们很重要,老师要教育他们懂得这方面的道理。如今,中学生守则里写入“学会感恩”条款,这也充分肯定了感恩之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另外,除上述五点外,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还可以从仁爱、荣辱、理想、拼搏、竞争等方面入手,老师可根据各自实际作些尝试。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老师一定要有耐心,要以人为本,关爱下一代;要以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心态,传道育人,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

上一篇:让你的课堂诞生“精彩观念”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