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竞争机制下发展物流产业

时间:2022-10-05 09:25:45

在合作竞争机制下发展物流产业

一、合作竞争机制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物流服务占用大量基础设施因而具有公共性,因多环节多功能具有综合性,提供的又是营利,所以又具有商业性。这三性决定了物流市场结构不同于处于完全竞争的服务市场结构,是一种合作竞争机制,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从市场环境来看,物流市场具有不同规模企业共生共存的特点。虽然大规模的物流企业在成本和技术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物流服务作为一种服务产品有一定的定制化要求,对于相对灵活的中小物流企业较为有利。物流产品可分为运输、仓储、配送、报关、系统设计等多种子产品,这不是一家企业可独立完成的。长距离运输的需求对大型物流企业较有优势,但物流服务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服务,配送活动中的运输常常是短距离的;不同位置的仓库难以相互替代,特别是物流的加工增值服务要求与客户越近越好。目前,就低端物流市场而言,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基本上能满足中小企业。

从市场范围来看,物流市场是具有跨区域的特点。物流业务在地理上的服务范围一般来说是全国性的,理论上要求物流企业必须拥有一个遍布全国的网络体系,才能顺利完成每一笔业务的收取、存储、分拣、运输和配送工作,而运转这样一个体系所需要的资金、人员、设备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能够担负得起的。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无论是在体系、资金还是在技术、设施上都很弱小,不可能满足物流市场这一特点。

从市场主体来看,物流市场具有主体多样性的特点,有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还有少数第四方物流。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由从传统储运企业转型而来的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外资物流企业和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四类企业构成。社会化程度不高,提供的服务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而企业目前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层次还不高,服务需求仍集中在传统仓储、运输等基本服务上。

从市场需求来看,物流外包的比重相对较低,物流市场具有需求不饱和的特点。一方面,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偏低、行业诚信度差的现实难以达到社会化物流的要求。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组织程度低造成物流效率低下。目前物流对象主要是低附加值产品,导致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很难适应当前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的流通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我国物流外包业务绝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一些新兴的物流业务外包比重很低。两方面综合起来就造成物流市场的需求不饱和的状态。

合作竞争机制是物流市场固有的特色,它为物流企业的创造了发展机遇,为物流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存在的不足

物流产业结构应与物流市场结构相适应,物流市场的合作竞争机制对物流产业结构的要求是运输业比重增加,仓储业比重减少,第三方物流业凸显。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和现代物流取得非常快速的发展,物流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大致有五种类型:第一种是商业、物资储运企业经过重组改造,利用原有仓储设施建设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向用户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第二种是交通运输企业和货运企业通过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开展门到门运输,进而转向为用户提供部分物流服务;第三种是工业生产企业自营物流;第四种是少数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面向社会提供公用型物流服务;第五种是外资物流企业开始进入我国,成立各种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此外还出现了连锁商业配送、航空快件运输和专递服务等。在我国沿海地区,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和专业化物流企业已经出现,第三方物流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较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有龙骏、宝供、华通捷、新科安达等。但从物流产业的整体来看,我国物流企业总体上目前还处在较低发展水平。

1. 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平稳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21.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国内物流业实现增加值8459亿元,占GDP的6%,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19.5%,同比增长8.4%,增长速度快于整个服务业。但我国物流成本约占GDP比重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物流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不足发达国家的1/8;每次运输的平均运距也不足发达国家的1/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物流管理的粗放与落后。

2.现代物流业务继续快速增长,但发展不均衡

2005年上半年,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现代物流业务继续快速增长。其中:流通加工费用722 亿元,同比增长25.8%。配送费用146 亿元,同比增长27.3%。包装费用138 亿元,同比增长28.5%。物流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19.5%。其中物流配送,流通加工,分拣包装等新兴的物流服务业务增加值增长15%,明显高于物流服务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我国物流效率低下,物流活动中订货、运输、包装、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仍处在割裂、分散的状态。

3. 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增加,但总体还比较弱小

根据摩根斯坦利中国物流市场研究,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数量将在2000-2010十年内以每年20%增长。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部分只能提供单一功能的物流服务,其物流服务的收益85%来自仓储、运输等基础,其他增值服务只占15%。根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企业的调查,能提供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的企业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远远低于物流发达国家水平。

三、在合作竞争机制下发展物流产业

为改善物流市场环境,引导物流企业开展公平有序的合作竞争,去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编制了《全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今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有效规范物流市场秩序,降低了物流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推动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物流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我国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健全,通讯网络建设步伐加快,也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有政策的支持、硬件的支撑,我国要努力缩小与物流发达国家的距离,就必须遵循物流市场的合作竞争机制 ,共同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产业:

1、以物流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对物流的需求。现在市场对高频度、小批量的个性化物流需求日益增大,物流企业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就必须发展规模专业物流服务,实行共同配送。打造我国物流产业以专业物流服务、共同配送成为主导的物流体系

2、提高物流装备水准,用优质服务占领市场份额。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我国物流产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

3、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竞争力。物流产业要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一是建设物流园区,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集中,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第二种是中小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第三种是进行资源配制优化整合,让大物流企业兼并小企业。

4、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电子商务可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流, 物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这一平台,能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需求信息,提高 物流服务的敏捷度,实现基于客户订货的生产模式和物流服务。同时,还能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线跟踪货物,提高物流效率。

5、满足市场对物流专业人员的需求。 政府和企业都要应该努力加大投入去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从业人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建立相应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在职继续教育体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上一篇:中小企业不妨国际化经营 下一篇:运用质量管理的原则 促进先进性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