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不妨国际化经营

时间:2022-09-02 04:03:55

中小企业不妨国际化经营

企业经营国际化是指企业在利润和竞争机制的驱动下,经营活动超越国界,企业决策越来越以满足世界市场需要为中心,并向经营利益合作化方向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企业都必须与各国企业竞争。因此,主动出击国外市场,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成为各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小企业也应如此。

一、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大于劣势

有些人认为,国际化经营是大企业的事,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方面处于不利的位置,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键因素。就其原因在于:

1.中小企业资源有限,不管是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还是市场资源上,一般都不具备从事高层次国际经营活动的条件。

2.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意识不强烈。许多学者都发现,企业规模越大,产品出口的欲望越强。中小企业则不然。加拿大的几位学者在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签定了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对多伦多的三个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发现,76.4%的中小企业认为自由贸易协定对它们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真正采取行动的中小企业只有29%。

3.中小企业不具有企业规模的优势。中小企业的产品或劳务进入国外市场的范围也比大企业小得多。

4.中小企业因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和市场联系,一般无法承受在国际经营活动中所必须承受的风险。

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有它资源、管理上的劣势,但它也有自己相对技术、相对区位、内部化、市场营销和特色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具体说明如下:

1.相对技术优势。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很多领域缺乏现代尖端技术,但却拥有不少“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广泛的适应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技术可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找到广阔市场。我国根据自己特点消化吸收的引进技术,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并且价格也较低,易被发展中国家接受。

2.相对区位优势。首先,周边国家较多,且多数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我国与其均有着长期广泛的对外联系。其次,我国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靠这种种族纽带,我国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并有利于同当地企业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还有,因为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我国企业在海外就地取材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较低。

3.内部化优势。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其内部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但各中小企业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就可充分共享经营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另外,中小企业决策简单而富有效率,能够更灵活、及时做出有利的反应。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较少,更易于管理者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

4.市场营销优势。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它又有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等优势。另外,在产品的开发方面愿意设计和生产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5.特色产品优势。经营凝聚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产品是海外投资企业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一些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加之中小企业在开发这些特色产品方面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因此在这方面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以上观点,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副教授卡洛夫对国际化经营和企业规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虽然国际化经营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企业规模并不是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障碍。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一样可以进入某一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国际化销售密度比大企业还要大。中小企业拥有技术、产品和专长,这些都可以成功地运用于国际市场

二、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有益之处

1.中小企业可以寻找国外低竞争环境,避免国内激烈竞争,从而扩大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事实上,各国往往都通过维持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来保持国内一定程度的竞争,中小企业因面临过度竞争而带来很多经营困难。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一样。当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时,中小企业可以在国外寻找低竞争的销售环境,利用自身的优势,扩大销售收入和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

2.国际化经营更加有助于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积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大劣势是其无形资产相对于大企业要少。无形资产需要靠有形资产的投入,靠企业实力的增加,而多数人认为能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实力一定强,这样看来,成功的国际化经营对中小企业吸引资金、招揽人才、借助外力等都是十分有利的。

3.国际化经营迫使中小企业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国际化经营不同于国内经营,企业要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在复杂的国际化环境中竞争者所遇到的风险更多,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必须是一种战略上的思考。它迫使企业谨慎行事,不断地学习,灵活机动地调整经营策略。

三、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策略

1.参与国际化的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通过授予特许权进行经营活动。它允许一个组织或个人使用特许授予者的商标、招牌、产品、设备和方法等,在特定地区里出售一定的商品和劳务。特许经营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极为迅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以最低的费用经营,而要和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国际跨国企业或商标有联系,特许经营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特许经营是一种双赢模式,中小企业通过特许经营不仅可以学习国际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支持,而且利用其知名的无形资产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成为国际化跨国公司产业链上的战略合作伙伴。跨国公司在实现利益最大化,逐渐将产业链向上游调整,专注于自己利润最高的核心业务,而将利润相对较低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其配套设备以及各类后勤支援方面分包给第三方公司。中国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凭借成本低廉的优势承揽这些分包业务,与这些跨国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提升。过去,我国许多成功企业都曾为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生产过零部件或配套设备,从而成功赚取第一桶金,以每年成倍的增长速度实现飞速发展,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但在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之前,中国企业首先要抛弃过去只以计划定生产的传统模式,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最终用户和采购商的要求,根据要求安排生产。价格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质量和信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注意与跨国公司价值链建立后向联系,加强并完善配套产业的发展。以点带面,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目的。使中国中小企业在全球的生产链条中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

3.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众所周知,大型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由来已久,由此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就如同一只丑小鸭,势单利薄。不过,这种状况近年来正在发生变化,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1997年,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为此编写出版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手册:亚洲经验》一书,明确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诸多问题。中小企业投资的地区策略应该是:先把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的重点放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各国,如马来西亚、泰国等。俄罗斯、东欧、中亚等地区的市场也在迅速恢复,并且这些地区的经济与我国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对我国民营企业亦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然后再考虑走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与我国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一种选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竞争压力转化为竞争实力;通过对外投资,可以绕过外国贸易保护,从而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或者增加现有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获得投资所在国贸易壁垒带来的一些好处。通过对外投资,可以灵活地改进售后服务、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水平和营销水平,最终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改善企业产品出口的某些竞争劣势。例如,由于缺乏对产品出口市场供求信息的及时准确的了解,以及较高的通信、运输成本,出口企业在出口地企业竞争时存在某些程度上的竞争劣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厂生产,企业可以克服在外国市场上的这些劣势,提高赢利水平。

4. 海外上市。中国拥有相当数量的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壮大,需要发展,核心的资金问题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上市无疑是一剂灵丹妙药,而海外上市则更是一剂强心针。不但可以达到快速融资的目的,还可以迫使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适应海外资本市场规则,并借助海外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的国际知名度,同时吸引海外其他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与合作,并且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取最新最快的经济技术信息。

5. 参股国际化。用参股的形式与国外产业资本紧密结合,深入到所在国的主流社会生活中去,尽快熟悉商业规则,缩短文化差异,这就让中小企业站在了一个高起点的平台上。通过这个平台,中小企业节省了时间,整合到了许多原来企业无法整合的资源,对内迅速提升和补充了企业在人才、管理等国际化方面的素质和经验,对外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把国外的技术、专利、人才引进来。例如:福建新大陆电脑科技公司参股JQG公司(德国姚石英股份公司),获JQG公司12%的股权,JQG公司将每年给新大陆不少于7.5%的投资回报。参股形式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既可提升企业实力,又可以真正学习那些国际观念、那些超前的营销理念和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必须参与其中才能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而同时还可以通过国外公司这个平台把企业的产品、服务带入国际市场。

国际化经营策略没有高低之分,关键看效果。对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在制定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时第一不要跟风,第二不要玩概念,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子,才是最为重要的。

上一篇:创新、诚信是“成功”的生命 下一篇:在合作竞争机制下发展物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