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

时间:2022-10-05 09:11:42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中国的大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和支持,形成合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力量 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它不仅与农业农民农村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农村的事,而是中国的大事。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要动员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积极投身到这一伟大实践之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政策力

政策是政党和国家实现其领导和管理的根本性环节,是政党的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决定性手段。邓小平曾经说过,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并将其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力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首先,要发挥已有政策的作用。中央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扶持“三农”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和财政困难县的扶持政策、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支持政策,以及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政策等,对于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对于各项惠农政策一定要落实好,应当稳定、完善和强化。

其次,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创新政策。政策目标是政策的核心和基础。政策目标可以分为战术性的短期政策目标、战役性的中期政策目标和战略性的长期政策目标等层次。在政策创新实践中,必须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来统帅,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进展,制定相宜的政策,发挥政策的导向、控制、协调、管理、规范、监督、创新和动力等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是惠农政策。随着国家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逐步增加,相关农村政策的支持力度将会相应增强,对“三农”的支持政策应主要是在增量上做文章。除了中央政策外,地方也要根据当地实际和财政状况,尽可能地出台支持政策。另一方面立足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制定政策。早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起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因此,制定政策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是创新政策的根本目的。

二、政府力

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要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首先要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目标出发,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把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切实转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实现财政政策转型,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大力加强农村“六小工程”以及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二是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实现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同时,设立农民技术培训专项资金,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三是整合“三农”资金投入渠道。将目前分散为15个渠道的政府支农资金,按使用性质和方向进行调整。四是大力支持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增加农业科技及科研成果推广的投入。五是逐步完善粮食生产补偿机制。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六是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投入。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建立疾病防疫监控体系,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七是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方式,以有效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三、组织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目前,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建设新农村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取决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迫切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已涌现出不少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他们思路开阔,文化素质较高,市场意识和自主能力强,善于捕捉信息,能起到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作用。因此,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有这种体会:“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的村干部”。建设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村党支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村党支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村领导班子战斗力不强,是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社会治安不好、矛盾纠纷不断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村班子建设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这是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三农”问题之一大难。各地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协会等组织,为解开这一难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些组织发展仍然不足,所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自愿组建的合作组织,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草案)》的制定和实施,预示着国家将大力推动和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长和发育。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央制订惠农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农民缺少提出诉求的机制。而目前所谓“农民的诉求”,往往不是由农民提出来的,而是由当官的提出来,这样利益取向当然会有分歧。因此农民亟需具备集体诉求、集体谈判、集体博弈的能力。这都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注重农民合作组织培养与建设。

四、农民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帮扶和受益的对象,而要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也就是说,建设新农村伊始,我们就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已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农民为主体,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农民为主体,也是由建设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和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只有使亿万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他们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又要教育和引导农民。一方面,发挥农民的决策和行动主体作用,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有条件做好的事情入手,不刮风,不搞形式主义,不劳民伤财,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民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五、城市力

带动农村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大责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略,既是建设新农村的可靠保证,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我们的体制是“市管县”,实行这种体制主要是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近几年,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差距也在拉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各个大中城市都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县域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六、社会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开放式的建设,必须把坚持自主发展与利用外部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内生力量与外部力量双轮齐驱,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社会各界应形成共识,自觉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为新农村建设出智出力。一是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帮扶作用。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界对农村的帮扶。二是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要加强引导龙头企业把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与参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三是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兴办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继续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四是由于新农村建设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因此在实际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在内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

七、教育力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新型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力和本领,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领军带头,发挥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型农民的培养靠什么,主要靠教育。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民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的作用。同时,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夯实农村教育这个基础,尤其是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整体文化水平,同时须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二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充分开发和调动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三是积极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形成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环境。

八、文化力

乡风文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如果把新农村建设仅仅视为物质化的盖别墅、修马路,那未免贬低了中央这项决策的战略意义,能否在农村地区造成一种新的文化,能否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这才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指标。

实现乡风文明,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来展开。这三个层面实际上是在建设农村文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工作的范围、内容和目标。一是精神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二是物质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物态文化,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三是制度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也是非物态文化,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形成文明向上的乡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查明庆(1965― ),男,汉族,安徽贵池人,中共池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上一篇:知识产权标准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清镇市农民增收动力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