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时间:2022-10-05 09:00:43

给孩子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现在的小学生面对习作,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可写的材料,而是孩子们缺少一双发现精彩的眼睛。正如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们的生活道路上撒满了金币,可惜我们没有去发现它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并在中高年级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中都提出要“留心周围的事物”。由此可见,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才能提高习作水平。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观察能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智力,均有直接的作用。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对要叙述或描写的对象观察得越清晰,文章就有可能写得越具体生动,越有真情实感。那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他们往往视而不见,对周围的环境、身边生活缺乏观察,写起习作来缺乏材料,有些只好从作文书中寻找材料,这样假话、空话连篇。要想让学生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必须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认识生活,培养他们留心生活、观察事物的兴趣。

秋天到了,这是一个多变的季节,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季节。记得二年级秋天,我带孩子们到居民楼前的花园去寻找秋天。孩子们拿着小本子,在花园间来回穿梭,兴奋地大喊大叫,有的说,爬山虎的颜色变了,火红火红的,真漂亮;有的说,地雷花结果实了,这果实真像一颗颗地雷,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还有的说,原来的颜色有这么多啊……我趁机引导孩子们,让他们去看花的特征,植物的变化。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深入地了解被观察的事物。因而在观察时,孩子们注意了花瓣的颜色与花苞的颜色不一样,不同品种的的花形也不一样;有的同学发现向阳地方的花开得早,而背阳地方的花开得晚;还有的学生留心到了一些不知名的、躲在草丛中的小花……

回到教室,孩子们仍像一群小鸟儿叽叽喳喳,难以平静下来,互相分享着手中本子上记载的内容。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在教师里互相交流。我对学生说:“校园里的花真美,咱们写几句赞美它们吧!”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别出心裁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感受。最终,学生轻松地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习作。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所以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才能主动、深入细致地去观察。

对小学生进行直接观教学,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命题,更容易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平时对作文的命题,我们一方面尽可能扣住语文教材的要求,另一方面尽可能要求学生写熟悉的事物,这样指导起来比较容易,学生写作文时也减少了困难,我们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作文教学任务。

二、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小学生的观察在自然情况下是比较差的:观察混乱,缺乏顺序,观察不细致,且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缺乏持久性。针对学生在观察中无意性和盲目性较强的特点,观察前,得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范围、对象、任务等。每次作文要训练什么项目,教师不妨早一些向学生说明,要求学生观察什么,观察时要注意哪些方面,也要交待清楚。如果学生边观察边记日记,课堂上作文效果会更好。

我在指导写《游戏——画鼻子》时,我把整个游戏分割成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三部分。游戏中又分为准备阶段、参与阶段、参与结果和观众反应四个部分,这一过程作为重点指导,让学生记下每个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的动作、表情。在指导动作描写的时候,又分为普遍性动作和个别性动作;普遍性动作是大多数同学会做的动作,如蒙、转、挪、摸、画,而个别性动作则是有些同学的奇思妙想,如抬、跨、推、拉、爬、撞。对于观众表情的描写,学生用一个“笑”字就概括了,但光是一个“笑”字过于简单,我就对笑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如偷笑、傻笑、捧腹大笑、前仰后合、满地打滚、哭笑不得……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注意到了人物细节上的描写,根据自己的不同感受,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去写。学生这样的文章自然有血有肉、异彩纷呈。

这样有目的的观察事物,可促进学生在观察时的思维活动和对观察对象较准确的分析综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观察为说写服务,准确地表达中心。

三、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有限,他们在观察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特点,分不清主次,而且不知道从何看起。因此,有了观察目的之后,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技能,训练他们抓住事物特点的能力。

第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的良好习惯。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色彩鲜明、新鲜奇异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观察得也仔细,而常常忽视的细微处却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既要指导他们观察显眼的、主要的部分,又要提醒他们观察细微的、次要的部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如在指导学生观察“美人蕉”时,学生往往只会注意“美人蕉”那大大的叶子和鲜艳的花朵,而忽视了“美人蕉”那亭亭玉立的茎。于是,观察前我要求学生准备了青翠的竹竿,让学生把 “美人蕉”的茎与“翠竹”的竿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美人蕉”的茎,不但笔直,而且脆嫩且布满绒毛。

第二,要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小学生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在观察中难以分清主次,常会受次要东西的影响,而忽视主要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言语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同时,要教给小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掌握适当的观察顺序。对于一个观察对象,观察时应先了解整体轮廓,有个大致印象,再仔细观察各个部分,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回到整体,对整体有更为精确细致的认识,也就是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对有些对象也可以遵循“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也可选择“近—远”“远—近”“上—下”“下—上”或“表—里”的顺序等。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地观察事物。记得在指导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喜动物》一文时,我从学校找到了《小白兔》的录像。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先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白兔外形时,录像采用定格,把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定下来”。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大声说:“全身雪白的小白兔,真惹人喜爱。”然后在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由远到近地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再把录像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乐和旁白,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最后训练学生由说一说到写下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为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会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员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例如,在写观察日记《雨水的形成》时,学生不仅要通过眼睛去观察水在杯子中的变化,还要及时记录自己看到的内容,与小伙伴相互交流,让观察的内容更加完整,这就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第四,在观察时要多思考。良好的观察品质是善于发现细小的但却很有价值的事实,能透过个别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实际上许多科学发现都同观察时的积极思考有关。如鲁班通过丝茅草割破手指,对丝茅草进行观察并经过一定的思考发明了锯;瓦特看到水蒸气将壶盖冲开的现象进行思考,发明了蒸汽机等等。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问题。

四、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对所有的观察结果处理和运用的要求应在观察前就提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巩固观察的结果。一般对直观教具演示的观察结果,应为弄懂教材服务;对于专门组织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作观察记录和报告,或写作文、绘画等;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等,用这些措施来巩固观察的成果。同时,还可以检查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否完成,从而提高观察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另外,要鼓励小学生提出在观察中发现的新问题,为进一步的观察探索活动做好准备。

美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源于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认识兴趣,才会乐于去学,才能主动地通过努力探求知识,自觉钻研问题从而获得认识上的进步与满足。老师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情境和气氛,运用教学技巧,采用多种适当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在兴趣路上努力地学习,使学生不断获得需要与兴趣的满足,创造与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和谐发展。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学生的不断进步是我们最大的满足,我们将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更直接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上一篇: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技术 下一篇:新时期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