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管理

时间:2022-10-05 08:33:12

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管理

摘要:2006年6月,“中小企业国际技术转移研讨会”在我国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研讨会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问题,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和资源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技术转移,加快发展步伐,并初步确定了促进中小企业国际技术转移的有关活动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技术转移;中小企业;知识产权

1技术转移的相关理论

1.1技术转移的定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突现。按照国际上技术研究领域的看法,可将技术转移的含义概括为:技术转移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其载体(人、物、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通常是指科技成果、信息、能力和有形体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推广普及和调整应用等相关活动的总和,这种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技术能力的转移。

1.2技术转移的构成

技术转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转移部门,它是技术转移的实体,主要的技术转移实体包括军事研究部门、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机构、公司研发部门等;二是被转移的技术,包括科技发明、专利、商标、R&D成果、营销策划、等;三是技术转移方式,包括版权转让、授权、许可证协议、技术援助、人员流动、合作R&D、合作生产、交钥匙工程等。技术转移的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指技术转移部门通过一定的技术转移方式把技术成果转移给技术接受部门。

2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现状

我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中分别占60%和40%左右,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仍处在粗放发展阶段,虽然一些中小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总体上讲创新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

相比之下,美国技术转移政策始终围绕着技术转移的进步与发展,以提高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而制定,科技成果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1992年还设立了一个阶段性研究计划——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mallBusinessTechnologyTransferProgram,STTR),要求有关联邦机构拿出其研究与发展经费的一部分支持小型企业与非盈利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

3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的制因

3.1企业方面

(1)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能力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为:第一,科技进步的意识不强,满足于现有技术。第二,对科技投入力度不够。第三,对科技的吸纳能力不足,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对新技术不易掌握。此外,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大多是需求拉动型的,尽管该模式有很多优点,但模仿性创新较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使我国中小企业丧失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战略往往侧重如何竞争对手的顾客,取得较高的市场份额,但由于中小企业受资金、人才、技术等的制约,无法正面与大企业竞争。

(2)生产与科研脱节,现有科技成果应用率低。

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科研单位与企业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合作双方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比如在技术评估作价、股份比例、选派管理者等诸多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合作无法成功。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在60%~80%,而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推广率只有4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还不足5%。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与科研院所相脱离。

3.2环境方面

(1)信息中介服务不能适应技术供受双方需求。

技术的供给和技术的需求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市场是联系供需双方实现商品交换关系的完整系统。我国技术市场在功能上还很不完善,大多数市场只具备信息中介机构和简单的交易服务功能,缺少能提供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尤其缺少训练有素的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专业技术经纪人和规范的技术经营机构。这使得很多技术因得不到系统有效的服务而无法转移。

(2)缺乏产权制度环境,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与一般商品一样,技术商品也是通过价格来实现其在供受双方的价值的转移,并通过价格将供需信息反馈,调控供受双方的行为。但是,由于技术商品的外溢性和其价格的不确定性,技术转移常常因技术供方得不到相应收益的反馈而受到障碍。我国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执行力度不够,科研成果被盗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技术研究开发者因缺乏技术转移收益反馈效应的激励而失去技术创新的动力,使技术的供给不足,同时技术供方也因加强技术防范措施而增加技术转移的障碍。

(3)缺乏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技术转移存在技术、市场、和扩散的风险,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存在失败的风险,技术生产的一次性,生产成本在出售前就全部形成,市场的变动和技术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使技术供方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技术的外溢性使技术受方承受技术效用丧失的风险,而我国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和补偿措施,对于投入大的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转移尤其困难。

3.3政府方面

(1)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缺少专门的负责机构。

长期以来,政府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中小企业的工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指导不够、扶持不力的局面。目前还没有专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缺乏完善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致使我国中小企业不能很好地进行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等活动。

(2)现行各项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过程中,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在技术创新政策上有863计划、火炬计划、《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等。现有的这些政策法规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不断的借鉴学习和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尽快制定《国家技术转移法》以此来统领技术转移的其它法律和法规。

4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的建议

4.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与转移

企业是技术转移的中心环节。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低,科研集中度低,企业难以在技术市场上找到合适自身条件的技术,更谈不上技术商品研究和技术转移的市场主体。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R&D投资的主体,技术转移的主体。事实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4.2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院所不断转变观念,科技人员主动与企业结合,将先进适用技术向企业转移。企业也要树立与科研院所长期合作的思想。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是为了到科研院所寻找技术,提高自身的产品竞争力,不是找立即能赚钱的项目或产品。如果企业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合作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此外,企业要发挥市场敏感优势,主动策划产品市场,然后将目标产品的技术问题交给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来解决。

4.3制定完备法律,给中小企业技术活动以稳定预期

当前,虽然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与之配套的法律都没有制定和实施。在实际中,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仍相当混乱,管理机构繁杂而且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活动的开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必须制订完备的法律体系,给中小企业经营者以稳定的预期,提高他们进行技术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政府加强有关的法制建设,将一批科技政策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用法律手段规范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活动者的权益。

4.4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创造技术的供给和需求

考虑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小企业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劣势,我国政府应当制定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活动。首先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和扩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制度,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同时可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其次是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并落实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税收减免政策。最后是给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融资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真正减轻中小企业的利息负担,并可对一些重大或重要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无息贷款。

4.5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的技术转移的风险补偿机制

资金问题是制约我国技术转移的一大障碍,特别是一些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更因资金问题而无力承担技术转移中的巨大风险。因此,政府必须努力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技术活动提供便利。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一些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对于一般中小企业的创立和经营提供低息贷款,而对于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立和经营提供特别低息贷款,还可以对特定技术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贷款。其次,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向一般商业银行贷款提供有效担保,这就要求改变目前管理混乱的局面,成立为中小企业技术活动提供担保服务的专门机构,通过规范操作和科学管理以控制和分散风险。最后,政府应允许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面向社会发行融资债券,对于那些潜在市场前景良好、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证券管理部门应适当降低其准入标准。

5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转移还存在许多方面的缺陷和问题,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很不成熟,这就需要我们从企业,市场和政府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加快制定各项法律法规,使我国企业的技术转移早日与国际接轨,技术水平早日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李会莉.我国技术转移现状及发展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1).

[2]杨宏恩.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发展与技术转移的政策及其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6,(2).

[3]尤季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分析[J].企业活力,2005,(3).

上一篇: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财务管理 下一篇:初中学校机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