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写作性灵的培养

时间:2022-10-05 07:25:13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写作性灵的培养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有一个空白点: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离。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任务驱使,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要授受完的,课文教学任务不完成,就等于没完成教学,而作文一般只要求完成一定数量,很多老师都不能很满意地完成学期任务,但这样也没人深究;二是读写剥离,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容易结合的,单干阅读教学或专干写作教学,丁是丁,卯是卯,线条清晰,易于操作,不少老师也是这样处理的;三是认识缺失,认为阅读是课堂要解决的问题,而写作可以放在课外解决,所谓“功夫在课外”,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谁都知道,要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仅靠一学期六、七次作文是无法一挥而就的。学生作文智能及作文思维是要长期训练的。因此,平时的阅读教学就要结合写作教学,挖出写作借鉴之素材,有效分析,指导训练,还要结合课本载体挖掘写作技法点,用典范的语言来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关注、培养学生的写作性灵。

性灵之说开始于六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说:“述性灵,敷写器象”;《颜氏家训・文章篇》也说:“文章之体,标举与会,发引性灵”。性灵派领导人袁氏三兄弟,主张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主张强调文学必须具备真实感情与个性的流露。林语堂在《语堂随笔》中也说:三袁兄弟在十六世纪初叶建立了所谓“性灵派”或“公安派”,这学派就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学派。“性”指一人之个性,“灵”指人之灵魂。“性灵”通俗地来说是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写作性灵就是在作品中抒写出自我的“精神”、“性情”、“情感”。而学生的“精神”、“性情”、“情感”是需要长期熏陶、培养的。

首先,阅读教学课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设定作文训练目标。

观察现在的语文课堂,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几乎都涉及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在课堂中,说归说做归做,一节课往往因目标的空大,难以落实,更令人担忧的是写作目标成了空白点,很少进入教师视野。

看一位老师设计《社戏》一文的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是一个很空泛的目标,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会什么?很不清晰。这里的“理解”、“领会”都定位在意思层面,学生理解了,领会了,又怎么样?终究不能内化成一种能力。倘若要学生形成某种能力,当然少不了写作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在反复实践中内化。其实这篇文章如何写“月夜行船”?如何借景抒情?是值得学生好好体会、玩味的。也是学生训练“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很好例子,如果让学生仿着做个训练,比空洞地解析“借景抒情”更能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更多的经验积累。

其次,深切感悟典范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性情”、“精神”。

在教学丰子恺的《竹影》前,我问学生:“你喜欢这篇文章吗?”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喜欢”。我再追问:“为什么不喜欢?”我点了一个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回答,他说:“画竹影不足以表现中国画或中华艺术的精深。”

从这个学生的表达来看,他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见解的学生,但他并没能把文章读懂,更不用说读出了文章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性情”、 “精神”。于是我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从文章中读出“一个丰子恺”;从文章中读出“名人童年别样的趣”;从文章中读出名人童年时受到的“艺术熏陶”。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作者的“精神”、“性情”、“情感”都跃然纸上了。而后,请同学说说自己和名人少时的差异,最后顺势请同学看自己的文章,里面是不是有我的“情感”、“性情”、“精神”。进而让学生明白:“文中有我”,才显现个性、灵性。

第三,如何在文章中抒写性灵。

“我思故我在”,“让世界皆着我色”都很好地诠释了充满了灵性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写作也一样,当笔下的人物、事物、景物都着了我的色彩,此时的文字才不单单是符号,而是写者“情感”、“性情”、 “精神”的载体,即灵性的载体。所以,写作时,要用我们的眼去观察世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世界,用我们的笔去抒写浸润了自己情感的世界,让“我”以及我的“情感”、“性情”、“精神”,生动在文字里,鲜活在文章里。

此外,还可以借鉴典范的语言技巧做有效的训练。

郑福良,教师,现居江西德兴。

上一篇:对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经典诵读对提升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