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

时间:2022-10-04 10:16:07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

【摘要】当前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的案件频发,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向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总结分析校园电信诈骗特征与安全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高校相关部门应丰富安全教育工作的内涵,并积极创新高校安全教育的工作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电信诈骗;高校安全教育;创新

近期,南京邮电大学准大学生徐某某遭遇电信诈骗,被骗去学费后突发心脏病身亡。随后又曝光了几起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案件,如“宋某某诈骗案”“揭阳女大学生诈骗案”等,这些案件的集中曝光显示了在传统安全教育下大学生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的特点,因而进行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创新势在必行。

1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1当前校园电信诈骗案件的新特征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以一种或者多种形式的诈骗手段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1]。目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校园电信诈骗尤为猖獗,并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第一,诈骗方式不断升级,欺骗性更强。传统的电信诈骗包括了冒充朋友借款、虚假购物网站、冒充公检法部门、发送汇款和中奖信息等方式,而近年来校园电信诈骗方式不断地升级,变得更具有针对性[2]。目前犯罪分子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个人的相关信息,了解到大学生近期的活动状态,通过伪装成与大学生财务相联系的部门或个人进行诈骗。此类校园电信诈骗欺骗性更强,正如近期人们所熟知的冒充教育部门人员(准大学生徐某被骗)、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大二学生宋某被骗)、“航班取消/改签”信息(大二学生小文被骗)、植入病毒链接的信息、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进行诈骗,大学生本以为保密或安全的信息被泄露出去,很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骗取钱财。最后,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来电号码、信息发送号码的更改,让电信诈骗如同披上了“羊”的外衣,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第二,诈骗金额大,危害性高。电信诈骗方式导致大学生经济上损失惨重,同时精神负担大大加剧。作为网购主体的大学生,其中部分人的银行卡开通快捷支付,并绑定了微信支付、QQ支付等,如此一来,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的风险增加。从目前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来看,学生在经济上也遭受了巨大损失。近期几起案件的涉案金额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其中出身农村的学生因此导致家庭经济负担急剧增加。除了经济损失外,大学生精神上的打击也不可忽视。在被骗后,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责和悔恨感,严重者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或者产生轻生的想法。可见,校园电信诈骗对师生的伤害之严重,影响之深远。

1.2当前校园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安全教育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形式上,通常是在校园出现电信诈骗受害案例后,或者为了迎合上级部门的检查工作而进行,这样的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一方面,这样的做法具有临时性、突击性的鲜明特点,不能将安全教育工作持续地推广下去,往往风平浪静后,安全教育工作也慢慢淡出视线;另一方面,安全教育工作往往发生在事后,是事后的经验总结,其事后反思是“高、大、空”,不切合校园的实际情况,即便工作已经开展也难以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第二,安全教育的内容简单,案例陈旧。在涉及电信安全教育的内容上,高校没有系统的、专业的知识作为参考依据,往往凭借过往的经验总结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实际上,预防电信诈骗的安全教育工作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通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主观经验总结往往是不系统的、主观的和片面的,没有发现问题的实质,甚至可能起到误导学生的作用。当前在预防校园电信诈骗的方式上,往往采用相关案例分析,即对某一电信诈骗的案例进行,如果能够对大量的案例进行总结归类,不失为一个简单高效的方式。而实际上,这些案例通常是非常陈旧的,缺乏对案例的更新,毫无疑问,在不断升级的电信诈骗面前,这样的安全教育工作只是徒劳。第三,安全教育的载体单一,缺乏灵活性。目前高校安全教育的载体比较单一,不够生动和活泼。通常而言,传统的安全教育工作载体包括了开会议、黑板报、张贴海报、拉横幅等形式,但这些形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一些大学生在心理上对班会等形式有种特别的抵触情绪,只会听取一些与自身相关的内容,对于无关的内容往往置若罔闻,再加上有些学生心理自信度较高,认为自己具备较高的防范意识,不会遇到安全问题。其次,当代高校学生是标新立异的一代,他们追求时尚,往往对新奇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一些老套的、呆板的东西通常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效果上也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第四,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不显著。由于内容上的枯燥性和形式上的单一性,高校安全教育通常是一种被动式的教育。在进行教育时,经常使用“你应该……”“你不该……”等强调式的语句,这样可能使学生感到压抑,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当前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被动式的教育往往使学生不能深刻地领悟问题的实质,安全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2基于电信诈骗的新特征,丰富高校安全教育内涵

2.1珍爱生命,加强生命安全教育

笔者通过选择百度作为搜索引擎,以“大学生”、“电信诈骗”和“自杀”三个词汇作为关键词,进行了百度网页的搜索,结果显示找到相关结果为131万个,通过对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特别是近期山东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宋某遭遇诈骗自杀、广东准大学生蔡某遭遇诈骗跳海自杀等事件被媒体曝出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类似案件被揭露。在为这些大学生悲惨结局感到不幸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轻视生命的价值,忽视生命的意义,这是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时放弃生命的原因;紧急关头,大学生缺乏人生安全意识,这一情况必须唤起我们的警惕[3]。当前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当代大学生承担挫折的能力也在下降;学生作为电信诈骗案件发生的高危人群,电信诈骗已经开始威胁当代学生的生命安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长期以来,高校忽视了生命安全教育这一环境,导致大学生生命观的缺失,没有了对生命的极度渴望和生命力的尊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安全教育,显示了对神圣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对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建立起正确的生命观。

2.2宣传正确的法制观,杜绝投机取巧

整理校园电信诈骗的案件,其中不乏一些由于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希望通过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大学生,他们也成为校园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者。通常而言,一些大学生存在着一些投机取巧的想法,或者迫于考试/考取证书的压力,他们抱着投机取巧的想法去买一些所谓的“真题”“证书”,结果不言而喻;同时这些学生由于缺乏法制意识,认为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伤害他人,甚至冒险作弊,触犯法律,对此类学生进行适当的法制观教育刻不容缓。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教育,使之了解与自身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电信诈骗就是抓住了大学生投机取巧的想法,利用他们淡薄的法制意识,甚至以违法的方式满足大学生的诉求。一旦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他们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并对此类行为产生抵触心理,凭借自身努力、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3强化心理安全教育,增强心理素质

当前,遭遇电信诈骗后的大学生选择结束生命或者诱发各类疾病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分析这种现象的发生,大学生较差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发生这种现象的主因。电信诈骗引发的经济压力、心理创伤等很容易突破大学生的心理承受极限,引发心理安全问题。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悔恨终生的选择;因而,高校应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意识,杜绝类似的事件发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大学生减少心理脆弱诱发的身体伤害,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大学生增强内心健康的重要保障。通过强化心理安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获得较强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身自我调节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不良心态的产生,进而杜绝了因为心理素质较低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2.4正确使用个人信息,提高信息保护意识

当前正处于信息时代,大学生作为接触网络最频发的人群,由于泄露信息而引发的各种财产损失的案例不可胜数,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于个人信息的滥用。简单来说,大学生注册相关的网页,预留的个人信息往往会通过无良的运营商转手卖给诈骗团伙,或者大学生由于粗心上传了一些个人的资料等,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当前高校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信息安全的教育在于增强大学生的信息保护能力,通过规范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信息使用,避免在没有安全认证的网站上进行注册等操作,不上传个人的私密信息,增强防范意识,从而有效地避免由于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诈骗案件[4]。

3积极探索高校安全教育的新方式

3.1创建生动活泼的高校安全教育课堂

近几年,高校陆续开设了安全教育课堂,但目前课堂内容陈旧、形式刻板,学生并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安全教育课堂的吸引力:1)依据学生求知的特点进行备课。抓住当代大学生认知的特点,充分结合大学生身边的实事,以案例现身说法,引发学生的充分讨论;2)授课方式要创新。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授课方式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营造形象生动的授课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兴趣;3)应增强课堂师生互动。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师生的互动,大学课堂作为知识的交流平台,不应该拘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分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形式更利于大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2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安全教育宣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安全教育也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5]。高校可以借鉴以下几种安全教育的做法:1)利用“安全教育微课程”进行宣传和推广。大连女子职业中专打造的“互联网+安全教育”新模式下的安全教育宣传体验系统,正是结合当前最前沿的宣传载体,生动活泼的内容,便捷的互动,极大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兴趣;2)通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微电影大赛”激发大学生参与。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拍摄相关视频,让学生把自身对安全教育工作的理解转化到视频作品中去,加深他们对安全事故的理解。另外,由于以大学生作为微电影的主视角,更能激发大学生的观看热情,将获奖的微电影作品放在校园官方平台或校园公共区域循环播放,可以起到了极佳的宣传效果;3)利用“新浪官方微博”和“微信官方订阅号”进行宣传和推广。高校学生有爱看手机翻阅新闻的习惯,利用高校安全教育的官方微博或者微信订阅号,及时案情通报,推送安全教育知识,不失为简单高效的方式。

3.3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学分体系中来

将高校安全教育纳入到学分体系中来,是推动高校安全教育“日常化”的一种有力措施。如北京林业大学率先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引入大学课堂作为基础选修课,共10课时占1学分,课程主要以防火、防盗、安全逃生为主要内容。无独有偶,上海大学也将安全防范教育纳入正式课堂,共20课时占2学分,课程涵盖了消防逃生、交通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10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新奇有意义,吸引不少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另外安全教育结课时也十分严谨,如果不能通过则不能顺利毕业,这也让大学生不得不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安全教育的学习。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安全知识的储备,提高其危机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对于大学生应对社会复杂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3.4构建高校安全教育的“家—学校—社会”联防体系

高校作为安全教育的主体,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安全事故的预防上,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大学生的家庭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在预防安全问题上,在准大学生接到录用通知伊始,高校应开始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留下相互的联系方式,并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简单培训,遇到相关问题或学生有异常状况发生时,应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同时,高校也需要与公安部门加强联系,获得公安部门的专业指导以及最新的安全问题案情通报。在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应对上,即当大学生发生相关安全问题时,高校应及时与其父母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持续地将安全事故的发展情况予以通报,最大程度挽回安全事件产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向阳,刘祥伟,彭魏.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0-98.

[2]秦帅,陈刚.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侦查研究综述[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5(3):36-40.

[3]李婷婷.简议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4):152-154.

[4]肖红光,谭作文,周亚卉.论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30

[5]裴劲松,高艳,邓小凤,邵虎.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立体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75-76.

作者:董银苹 唐振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上一篇:合作专业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下一篇: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