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对比

时间:2022-10-04 10:04:22

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对比

摘要:目的 研究普外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普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两组患者术后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对比分析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7d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白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排气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普外;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临床疗效

外科患者行手术后,多处于应激状态,需要更多的能量维持机体正常代谢,若脂肪能源不足,会分解蛋白质以供能,造成患者营养缺失,影响预后。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术后给予普外科患者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可以有效提供患者充足营养,促进患者各项营养指标的恢复。本研究选取我院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8例普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分析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普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普外手术治疗,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范围32~77岁,平均年龄(52.8±12.6)岁;病情:胃癌25例,结肠癌14例、重症胰腺炎31例、直肠癌7例,食管癌3例,纳入排除标准:肝肾功能疾病、代谢类疾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术后肠外营养护理,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或外周静脉输液方式,给予患者输入静脉营养液2000ml~3000ml,营养液根据患者病情及临床资料进行针对性配置,热氮比:100:1~150:1,治疗时间持续7d,7d后减少静脉输液量,允许患者进食流质食物[1]。观察组:给予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术中将营养管置于患者肠道内,术后12h后患者体内肠鸣音正常后,给予患者滴注250ml~500ml注糖盐水,第2d给予滴注浓度为5%的葡萄糖水1000ml,随时调整输入速度;第3d给予1000ml糖水加混合营养液500ml滴注,随后逐天增加营养液剂量直至1000ml,治疗时间持续7d[2]。

1.3观察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白蛋白、排气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率。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营养指标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基本指标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多数普外科患者术后机体代谢所需能量增加,若不及时给予患者能量供给,会导致患者各项营养学指标显著下降及其他不良反应,影响预后。近年来,对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内、肠外营养供给已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本文研究发现,对患者行肠内营养各项指标均高于肠外营养,证明了普外科术后给予患者肠内营养供给能够有效促进各项营养指标的恢复,对缩短患者排气时间、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率有重要作用,值得广泛临床应用[3]。

胃肠道作为消化器官的同时,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肠内营养进入肠腔后,引起肠道的应激性反应,从而加快胃肠道蠕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通过充分结合患者病情及临床表现对营养液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以达到快速恢复满足患者能量需求,促进各项指标恢复的目的[4]。

综上所述,给予普外科患者术后科学、合理的肠内营养供给,能够刺激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从而达到缩短患者各项指标的恢复时间、改善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中泽,张东宝.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10):130-131.

[2]谷晓光.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11(17):171-173.

[3]董培德,侯明星.老年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9(10):102-104.

[4]彭金钰.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8(15):112-114.

上一篇: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剖宫产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