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

时间:2022-10-04 05:03:06

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来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观点。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1 困扰学生不愿意提问的因素

1.1 教师方面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仍满足于释疑解惑这一传统的功能,教师的“唯我独尊”思想还挥之不去。教师要在40分钟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就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问题。上课时,提问是教师的事,学生只要能回答,把知识弄明白了就行。再现实一点儿,只要学生考出不错的成绩,课堂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长此以往,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不会想,也提不出任何问题了。

1.2 学生方面

大多数学生求知缺乏怀疑意识,常常是盲从权威,盲从老师,盲从书本。再一个不敢提问是心理顾虑因素,在课堂上表现出“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被同学嘲笑;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让人瞧不起。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笨,提问题时怕出错,又怕同学笑话,丧失信心。由于这些心理因素禁锢着学生,使他们有问不敢提,久而久之,学生无疑可问了。

2 解决困扰学生不愿意提问的方法和途径

2.1 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个人学习,是否具有积极的心态准备,将是他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大动力。长期以来,“没有问题了”一直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其实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就等于停止了学习。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学生的事,学生可以问老师,问课本,还可以问权威。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与最简单的经验事实那么吻合,和当时人们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相符合。伽利略却不迷信权威,并采用课本所示的科学实验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运动和力的认识。

2)人类每次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用科学家成功的经历教育学生,只有不断发现并提出问题,才会取得成功。例如,牛顿在观察成熟的苹果要落向地面时提出疑问:为什么物体最后总要落回地面呢?从而使他得以在正确的方向去研究,最后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2.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笔者认为,问题往往来自于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例如,在课堂学习“蒸发”一章节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炎炎烈日下张大嘴伸出鲜红长舌的狗的照片,设问:看到这张照片,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如:狗为什么在炎热天会张口伸舌,而冬天不会?狗有没有汗腺?等等。至此,教师再开始上新课。整节课,学生都能带着疑惑去学习,始终保持学习积极的态度,当然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 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想问、敢问,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自然放松的交流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压抑和自闭感。

如在学习科学“杠杆”时,需要学生对一些常用的杠杆原理进行分析,找出它的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支点的位置。在分析用羊角锤拔钉的习题时,有学生提问:“用手握住柄的位置是动力作用点,钉子与羊角锤接触的位置是阻力作用点,羊角锤下表面与木板接触点是它的支点。”教师表扬了他,大部分学生也称赞他分析正确。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他的分析错了。”教师感到惊讶,于是让她说说自己的看法。她说:“题目中羊角锤取的这颗钉子很短,所以这个平面是支点;如果题目改一下,是一根长钉子,支点应该在羊角锤圆砣与桌面的接触点上。”教师请她到讲台前画图来演示给大家看,结果,果然是这样!教师毫不犹豫地承认了刚才的错误,在学生中间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

2.4 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1)善于在矛盾中找问题。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思考。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教学前,学生始终认为:“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轻的物体浮在水面。”教学时,教师问:重10斤的铁块和重10斤的棉花都放在水里,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铁块却沉下去了?至此,学生对原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了怀疑,自然也滋生出了问题。

2)善于在分析对比中找问题。在学习了欧姆定律后,根据公式I=U/R可知,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而根据变形公式R=U/I是否也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同样,密度公式ρ=m/v中,ρ、m、v三者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分析对比也就产生了问题。

3)善于在操作实验中找问题。例如,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演示实验中,笔者让两名学生到讲台前向事先准备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其中一位学生非常卖力,一开始就运足力气猛吹,结果,他这支试管中的石灰水并没有变浑浊(其实是石灰水已变浑浊,但由于吹的次数过多而使变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清了)。针对这一实验现象,问题即刻产生:为什么不能吹气太猛或次数过多呢?吹气太猛或次数过多,又为什么会使石灰水变澄清的呢?

4)善于在生活活动中找问题。其实,每天周围的生活都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只要稍稍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如在学习了“呼吸作用”的内容后,学生可以提出很多类似“我们在长跑后,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痛”“国家运动员赛前集训地点为什么常常选在高原地区”的问题。通过这类问题的提出,证明学生真正学到了课本上不能学到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从而充分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2.5 鼓励学生发展思维,勤于提出问题

当一名学生提问时,他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其他学生则能从这些问题和答案中学到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学会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师眼里,只有尚未提出的问题,没有愚蠢的问题。

如在探究“怎样加快溶解”这一内容时,为了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布置学生回家做实验,在“热水能不能加快物质溶解”的讨论中,学生意见发生了分歧。有些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能”,有些则“不能”。在回答做实验的药品时,有些回答是“蔗糖”,有些则是“食盐”。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首先肯定和表扬了每位肯动脑筋的学生,并提示:“难道蔗糖与食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你们能自己找找原因吗?明天再把结论告诉我。”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赵安宁.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创新意识[J].中学物理,2011(8).

上一篇:课件制作中的视频处理 下一篇:有效利用电子白板 提升数学课堂效率